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学者认为:在商王康丁之前,商王之子以“大子”、“小子”等称谓表示排行大小的区别:康丁以后,商王之子以“大子”、“长子”等称谓表示主次、嫡庶之分。该学者的研究表明商代已经开始萌发
              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卿世禄制
            • 2.
              西周的分封制较之于夏商,又有制度的创新,被称为“封邦建国”,体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宗法色彩更加浓厚  
              ②同姓分封,范围扩大  
              ③逐级分封   
              ④规范赋税制度
              A.①②④B.①③C.①②③D.①③④
            • 3.
              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其中,“王而不藩”的“藩”意指
              A.在地方实行分封制B.在中央实行世袭制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D.在中央实行皇帝制
            • 4.
              西周封国鲁国是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礼记·明堂位》也记载说:“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对山东的影响分别是                                                                                
              A.分封制儒学发源地B.宗法制礼仪之地
              C.分封制经济大省D.宗法制儒学发源地
            • 5.
              史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亨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租)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曰:‘还尔太子’。”武则天之所以改变初衷是主要是因为
              A.李唐旧臣的压力B.传统宗法制度的束缚
              C.政治经验的不足D.继承人执政能力的差异
            • 6.
              分封制是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下列现象中反映分封制遭到破坏、趋于崩溃的是 (    )
              ①“问鼎中原”②“烽火戏诸侯”③鲁国大夫季氏违背礼制,公然“八佾舞于庭”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①②③D.⑧④
            • 7.
              (2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从人治到法治体现了社会不断前进的步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一摘自人民网文章《人类政治文明的源起及其演进》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视角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2分)从这个视角看,古代中国的西周、秦朝政权各有什么特点?(6分)
              材料二  “近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 ……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2)材料二的“秘密会”是指什么?(2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清政府“仿行宪政”的主要目的。(4分)
              材料三  “‘宪法’二字,近时人人乐道,便是满清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自惊自扰。…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是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态度,(2分)并概括其理由。(6分)
              材料四

              ——选自白海军著作《2049——相信中国》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从外部影响、探索阶级、改革内容等方面分析近现代我国政治文明演变的特点。(6分)
            • 8. 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亦如之。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
              ——《礼记·丧服小记》

              材料2:古代中国不存在宗教组织或官方祭司,一个家族的父权制家长主持祭祀祖先灵魂的仪式。家长作为这个家庭活着的成员和去世亲属之间的中间人,拥有极大的权威。他不仅主持自己家里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仪式,而且还主持旁系家庭的纪念仪式,这种仪式可能包括上百人。唐朝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父权制社会结构日渐加强,……宋朝时期,家族的祖先崇拜较之从前更加全面繁复。原来仅限于记住先祖的名字并在家内举行仪式,祈求他们的保护。这一时期,后代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其有迹可寻的先祖的坟墓,并在坟墓旁举行纪念他的活动和仪式。整个大家族的成员会不远万里地去参加每年一度的纪念已逝先祖的仪式。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材料1主要叙述了西周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建立在什么政治制度之上的?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说明宗法制对家族、宗族和国家政权有何积极影响? 
                                                                                                                                                                              

          • 9.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     ]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 10. 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
            材料二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但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百余年间,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
            材料三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
            材料四 元至清末为衰落期。 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1)据材料一,春秋至秦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谈谈汉朝宰相制度的历史特点。“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鼎盛时期很短暂,不足百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所学知识思考,宰相制度调整的核心是什么?以北宋为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述元至清末宰相制度衰落直到被废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