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面对考题“科学艺术的复兴是否利于净化道德?”,他“千万缕无序的思绪顿时如火…熔岩瞬间喷薄而出”,写成《论科学与艺术》。四年之后,他又在此文的基础上加深扩充,补充了对社会进化、技术进步和私有制的剖析。这些污首次出现在( )

              A.伯利克罩时的雅典
              B.宗教改革时期的日内瓦
              C.大革命之前的法国
              D.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两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议会。……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城市或区内具有为法律所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收据;不处于奴仆的地位,亦即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所有积极公民,不问其社会地位、职业或赋税如何,均得当选为国民代表。

              ——法国《1791年宪法》(第三篇第一章)

              法国人中积极公民与非积极公民之间的区别将被取消;凡符合以下条件即可进入初级议会:是法国人,年满21岁,有一年以上的住所,靠其收入或劳动产品为生,没有处于家仆的地位。

              ——法国1792年8月的法令

              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之分,法律不承认仆人身份;选民与当选者没有财产资格限制;符合公民条件的外国人亦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继续降低选民年龄(由25岁降至21岁)。

              ——法国1793年宪法

              (1)依据材料,指出法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公民选举权不断变化的原因。

            • 3.

              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

            • 4.

              十八世纪末,法国雅各宾派掌权后,提出将建立一个“美德共和国”。为应付内外危机,厉行恐怖统治镇压“反革命”,把许多人送上断头台;同时关闭教堂,鼓励教士结婚,将大教堂改为“理性庙”,举行理性崇拜仪式。其主观目的是

              A.侵犯人权剥夺信仰自由
              B.兼顾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C.反专制反教权倡导理性
              D.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动荡
            • 5.

              有学者认为:“在法国革命的范围内存在着一场就其起源和进程、危机和结局而言都是独立的农民革命。”而又有学者说在法国大革命中“极端保守的农民形象和作为革命力量的较为现代化的农民形象是同时并存的”。这说明()

              A.欧美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
              B.法国大革命中保守的农民充当了主力军的作用
              C.农民在推动法国政治现代化中亦表现了保守性
              D.农民群体从革命者回归为抗拒变迁的保守势力
            • 6. “公民”、“平等”、“博爱”、“左翼”、“右翼”等这一系列新的词汇最早出现于法国
              A.等级君主制时期
              B.波旁王朝时期
              C.大革命时期
              D.巴黎公社时期
            • 7. 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并按当地人口分配农村公有土地。拿破仑上台后,又颁布《民法典》,使在大革命中“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然而有人认为,正是这些举措造成了19世纪法国工业的落后。据此分析,19世纪法国工业落后的重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广泛存在,封建残余浓厚
              B.消费品增加较快,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C.工业发展缺乏大批的自由劳动力
              D.生活过于安逸,缺乏殖民扩张的动力
            • 8. 17、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A.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C.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D.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 9. (19分)三百多年前,在地球的东西两端,几乎同时上演了一部长达数十年的政治悲喜剧,其主角就是中国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和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皇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1654—1722年)十六岁的时候,便机智地通过玩“掼跤”游戏,将大权独揽、骄横跋扈的辅助大臣鳌拜革职囚禁,从此自己亲政。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他双管齐下,软硬兼施。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对于汉人所表露出的任何不满大打出手。康熙王朝曾发生两起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事主庄廷龙和戴名世一个被戮尸,一个被满门抄斩,全族弃市,株连致死者分别多达七十余人和数百人。为了巩固和加强专制统治,他在严申法纪,“讲法律以儆愚顽”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敦孝悌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明礼让以厚风俗”。……为了巩固统治,康熙一朝还穷二十年之功,多次用兵,平定三藩,收取台湾,平定蒙古,平定西藏。

              材料二 路易十四(1638—1715年)在加强专制统治方面也有他的一套。他提出“朕即国家”,认为由臣民来决定一切是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惟有君主才有权思考和决策,其他人只不过是执行君主的命令而已。在思想统治方面,他只准信奉天主教,将冉森教和加尔文教作为异教加以扑灭。他还建立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常备军队,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征服战争。靠着这些手段,路易十四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推到了极点,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央集权制最强的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康熙和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熙和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时期两国国内背景的不同,并分析指出18-19世纪两国不同的发展走向。(11分)

            • 10.

              比较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的特性和本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话题一  古代中外政权机构比较

              材料一:秦统一后,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之权。西汉时期,官僚政治制度继续发展。当时宰相权力很大,不仅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而且又可以管官员的任用以及赏罚,有时还参与军事行动的指挥策划。相府在当时是中央政府最庞大的机关。

              材料二:雅典国家形成之初,梭伦改革前,战神山议事会是国家权力结构的中枢。贵族借助这个机构操纵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西汉时期和雅典梭伦改革之前,在国家权力的运行上分别面临什么问题?(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国家权力运行的问题,西汉和雅典分别形成了怎样的制度?(4分)

              话题二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进程比较

              材料三:                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

              英国

              ①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建立起来。

              ②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③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④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⑤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⑥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②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

              ③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④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⑤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⑥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⑦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⑧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⑨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摘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概括材料三两国在代议制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8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权利法案》和1875年宪法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贡献。(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