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请结合当时 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自救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先进中国人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依据材料二归纳“独特发展道路”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3)依据材料三,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中的商办企业的原因。




              材料四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主编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五次结构性的社会大流动:第一次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有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结构的彻底颠覆。第二次是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不同身份的人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福利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地位随政治运动发生显著沉浮。第三次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社会流动的失序,政治运动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第四次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不仅原来的阶层发生了分化,新的阶层也开始出现。第五次是一九九二年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种由十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该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深刻影响前三次社会大流动标志性政治事件?分析后二次社会大流动反映了怎样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

            • 2.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材料二1950年~1956年全国图书出版统计表

              [种数:种;印数:万册(张);印张数:千印张]

              年份

              种数

              印数

              印张数

              合计

              其中:新出

              1950

              12153

              7049

              463

              590988

              1951

              18300

              13725

              70330

              1262586

              1952

              13692

              7940

              78566

              1698351

              1953

              17819

              9925

              75421

              2134347

              1954

              17760

              10685

              93913

              2509035

              1955

              21071

              13187

              107914

              98277

              1956

              28773

              18804

              178437

              4316681

              ——据彭俊玲、曾辉《从版本图书看中国五十年代的图书出版业》

              (2)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出版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 3.

              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导致城市化,这只是世界各国的中世纪城市向近代城市转化的一种模式:即是城市内部结构的变动引起城市功能的改变,从而导致城市性质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其变化程序为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又反过来推动工业化,形成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循环式发展。这种演变过程通常属于渐变型,演变的时间较长,欧美的近代新兴城市多属此种类型。我国近代城市化属于后发型的,却不是从工业化开始,而主要是从以对外商贸为主的变化开始,并且在近代产业结构中,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是一以贯之的固定格局:1894年商业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比例是9.7∶1,1920年是3∶1。其演变过程表现为突变型,近代中国因开埠通商而兴的沿海沿江城市大都属于此种类型。——黎仕明《试论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关系》

              (1)根据材料一比较近代欧美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一五计划之后,大庆逐渐发展成为石油城,鞍山发展成为钢铁城。1978年改革开放后,深圳则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型的现代化创新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翻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性。”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创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严复在译著《法意》中指出,“如孟氏(孟德斯坞)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乏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以及对秦朝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论述的西方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差异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产生这一论述的意图和时代背景。
            • 5. 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自拟论文主题,并围绕该主题,阐述相关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200字以上。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

              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进步意义。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