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1)结合材料和史实说明为什么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2)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
            • 2. “除化学家制造家……考有新物新法,因创为新字,自应各从其本字外,凡通用名词自不宜剿袭搀杂。近日少年习气,每喜于文字间袭用外国名词谚语。如:组织、冲突、运动等字……迂曲难晓……中国自有通用名词,何必拾人牙慧。”以上言论应该出自(  )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 3. “l894年那场局部战争不仅使30年倾国之力创办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而且在精神层面摧毁了中国知识阶层先前的自信或者说自负。”“先前的自信或者说自负”是指(  )
              A.伦理纲常的传统习惯
              B.“天朝上国”的思想
              C.“中体西用”的主张
              D.君主立宪制的构想
            • 4.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是(  )
              A.洋务派对守旧派的抨击
              B.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C.革命派对保皇派的抨击
              D.动摇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依据
            • 5. 王富仁教授认为中国近代以来每30年就有一个文化周期:1859-1889-1919-1949-1979-2009,每一阶段都有文化的具体特征。其中对1889一1919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学制度到学思想,国人的思想解放不断加深
              B.“中体西用”的主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C.马克思主义从传入到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D.这一时期的各种思想“犬牙交错”,异常复杂
            • 6.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实践活动用下列词语可以概括: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留美幼童、北洋海军。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群人”思想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变法图存
              C.“中体西用”思想
              D.民主共和
            • 7.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并实践“中体西用”思想。多年来,学术界对此评价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多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否定论者强调,洋务派的动机“很坏”,结局是“彻底破产”。史运芹等人认为,“中体西用”理论存在深刻的矛盾。本来“体”和“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洋务派要用资本主义的“用”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是注定不会成功的。它严重削弱了它与传统观念相抗衡的力量,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19世纪末,“中体西用”思想日益成为社会变革的障碍。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研究综述》
              陈旭麓指出:洋务派所处的时代,多是顽固不化的世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除封闭,引入部分资本主义文化,洋务派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为前提,“西用”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虽然力量有限,但终究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评议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逻辑性强。150字左右)
            • 8.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下列历史人物中使“它”在中国“进门”“落户”的有(  )

                       ①林则徐    ②张之洞           ③康有为           ④李大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9.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中突破了该主张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于橹”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启蒙哲学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三  如果说18世纪欧洲(主要是法国)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追求个体从大家庭中冲决出来取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分析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启蒙运动中国形象转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启蒙运动互借对方文化的异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