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先进的中国人做了许多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这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
              --《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材料三  1954年以后我国宪法的修改历程
              方式结果
              全面修改
              (将原来宪法重新修改)
              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
              部分修改
              (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修改)
              1988年修正案
              1993年修正案
              1999年修正案
              2004年修正案
              请回答:
              (1)为了实现材料一中“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的国民志愿。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做了什么努力?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1982年宪法是新中国制定的第几部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自近代以来,我国宪政建设的历程有什么特点?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材料二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监御史,……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分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材料三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材料四  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今(2015年1月1日)已召开第十二届。
              全国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召开的时间分别是1949年、1954年、1959年、1964年、1978年。1978年起每五年一届,至今(2015年1月1日)已召开第十二届。
              --根据中国网资料整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郡县制度、科举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御史大夫的职权,指出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3)椐据材料三,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4)根据材料四,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指出该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英格兰和同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在经济领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个地区在人口结构、资源利用、资本积累方式上都无比接近。但18世纪殖民地的突然获取,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英格兰摆脱了与中国江南同样艰难的生态制约,就此与世界其他地区“分流”……近代经济学研究表明至少有四种性质不同的因素会促进经济的成长:一是劳动分工导致相对优势的商业扩张;二是由投资增加引起的经济成长;三是技术进步会优化资源促使经济成长;四是更有效的经济组织来提高产出。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的观点解释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18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主要有哪些?
                  材料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了许多要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史实为例,对此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4. 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1)写出材料一加点文句分别代表哪三个中国政府?并列举第二个政府统治时期与民主政治进程有关的两件大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体现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历史意义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二表格的有关内容。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向“法治国家”演进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与探索。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地方管理体制本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工业社会的兴起,腐败和低致问题突出。表现在:多数官吏无薪酬义务工作,无法保持长久的积极主动性;贪污、玩忽职守屡见不鲜。多数地方机构缺少公开性透明度,易被豪门大户操控。一些居民众多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里兹、伯明翰等,仍由治安官和教区等旧式机构治理,管理松弛,问题较多。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犯罪率上升,等等,逐渐引起人道主义者、功利主义思想家和其他民间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批评。土地贵族……在议会内外,抨击工业资阶级的贪恋和因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罪恶现象,呼吁实行地方管理制度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也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1832年议会改革成为英国改革时代到来的标志,地方改革很快开始。
                    材料二  1835年9月,美国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宣布取消两百多个陈旧过时的市镇自治团体,设立一百多个有权选葶议会的市镇。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出。其中市府参事由市议会选出,任期6年;市议会议员由地方所有居住满3年的纳税者选举产生,任期3年。镇议会必须定期公布账目和年度预算,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法规。法令还废除了市法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其权力转交治安法官和郡法院,实现了地方行政权力和行政管理的分离。
                    材料三  1985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1985年地方政府令》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均由当地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地方选举权授予所有年满18岁的公民,罪犯、精神病患者除外。选民每年登记,名单公布,力求高度的精确性。地方议会选举每4年举行一次,重新选举全部地方议员。
                     材料四  英国很多选民在媒体和民调中,屡屡指责和嘲笑田家高层政客官员,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满意度不是很高,认可度常在三到四成之间徘徊;而对地方官员的肯定性评价,多在七成之上。
              (1)概述19世纪英国地方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分析英国地方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及实效。
              (3)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重要成就?
            • 6. 法制观念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法制建设是民主制度的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尚书》
              (1)指出材料一中“民主”的含义。
              材料二: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但最终袁世凯撕毁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凯末尔:“为了挽救国家,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摧毁从政府机器到国民精神的一切,并树立新的东西。”为此,凯末尔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采用瑞士民法、意大利形式的刑法和以德国、意大利为榜样的商法,废除伊斯兰法。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和凯末尔向西方学习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两者实践的最终结果得到的启示。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中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成就。
            • 7. 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哈佛大学教授约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结合唐宋的相关史实,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2)结合史实说明近代中国 “重建文化自信心的”在探索社会制度方面的实践及其效果。
              (3)现代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4)进入21世纪,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我国和平崛起的宏观国际背景有哪些?
            • 8. 阅读下列材料: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材料一:古代中国统治者以“息讼”、“无讼”为理想追求。孔子的一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成为中国士大夫的行为准则。老百姓也对息讼广泛的认同,存在“厌讼”心理。(《周礼》云:“争财曰讼”,故讼主要指民事诉讼)
                  材料二:宋代以来,江南出现“好讼”之风,明清更甚,“徽州健讼之风甲於皖省。”商人成了“诉讼”的主要群体。
                  材料三:“讼师”,是指中国古代专门以替人词讼、叫人打官司为业的人,学界一般认为出现于宋代。由于讼师的发展必定会动摇专制统治的根基,限制和打击讼师就成为统治者的当然选择。统治者从未承认过讼师的合法地位,讼师始终发展不成律师。
                  近代律师制度萌芽于古希腊,初步形成于古罗马,成熟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中国近代律师制度自西方“移植”而来,1906年清政府公布实施《律师暂行章程》,初步确立了中国律师制度。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实施的《律师暂行章程》,中国律师制度正式确立。
                  材料四: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新中国第一个律师立法的颁布施行,标志着律师制度的正式确立;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被称为“我国律师制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统治者、士大夫、老百姓为什么都认同“息讼”、“无讼”?
              (2)结合史实分析宋代以来民俗世风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律师制度在西方形成的条件。中国近代“移植”西方律师制度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外力逼迫的结果,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4)请结合史实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律师制度确立和完善的必要性。
            • 9. 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复杂的探索历程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  要议会民主政治,就必须要有法制的传统。而要有法制传统,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意识。而要有个人权利意识,又必须要有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市场经济的发达,又必须要有中产阶级社会。……中国的情况是怎样的?就是在一个高度专制传统的农业社会上面,安放着一个高度西化的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两者之间无法有机的结合。
                --萧功秦《中国近代以来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三  避免了在处理党派关系问题上选举民主的“票决”可能带来的弊端,而且政治协商还从处理各政党之间关系的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拓展为各界代表人士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渠道,……成为体现我国广泛人民民主的又一重要形式,即协商民主形式。                        
              --何群《试论政治协商制度及协商民主方式的优越性》材料四  细究中国社会这些年来政治体制的每一变迁,无一不是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所推动。没有社会分化与社会转型,没有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没有技术进步出现的互联网络与信息化,中国社会在政治体制领域的这些变化,放在30年前,甚至15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辛鸣《推动中国政改的四大力量》请回答:
              (1)民国初年,革命党人作了宪政设计的伟大尝试,以限制袁世凯独裁,捍卫民主共和制度,请根据材料一概述其设计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述议会民主政治在中国难以实施的原因。
              (3)新中国建立后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制度。
              (4)有人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所需的条件已经成熟,但也有人认为仍需假以时日,力求稳健扎实。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同意哪一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论点明确,言之有据。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的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摘自1926年8月4日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
              材料二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材料三  1956年9月召开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指出:“……在今后,我们还必须经常从思想上和组织上进行反对腐化坠落现象的斗争,经常把不可救药的腐化坠落分子清除出党。”会后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材料四   武汉大学法学院马克昌教授今天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
              (3)依据材料四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有什么新的特点?
              (4)结合四则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