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4分)
              材料二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6分)
            • 2.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等人在《上海强学会章程》中说:“近年西政西学,日新不已,实则中国圣经、古孔子先发其端,即历代史书、百家著述,多有与之暗合者,但研求者寡,其流渐湮。今之聚书,务使海内学者知中国自古有穷理之学,而讲求实用之意,亦未遽逊,正不必惊望而无极,更不宜画界以自封。”
              一一龚郭清《论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会通中西的贡献》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思想观点。(6分)
              材料二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思想界的变化是一种有力的刺激”,“维新运动决不能算做完整的失败。……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即新的思想意识时代。”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4分)
            • 3.
              (10分) 1924年,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知识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不同的时代,史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解读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都察院,都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当时会试举人辇彀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凡被殴击。……举京师谣言纷纭不可听闻,皆谓康有为欲废京师六部九卿衙门。彼盈廷数千醉生梦死之人,几皆欲得康之肉而食之。其实康有为不过言须增设新衙门耳,尚未言及裁旧衙门也。而讹言已至如此,办事之难可以概见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
              材料三 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满清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1954年
              材料四 当前,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这很难令人接受。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肯定也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2001年
              请回答:
              (1)据以上材料概括,针对戊戌变法的失败,四则材料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原因分析?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
            • 4.
              近代中国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使昏庸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君无所擅其权……”从中可以看出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  )
              A.君主专制制度B.君主立宪制度
              C.议会内阁制度D.民主共和制度
            • 5.
              梁启超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新国家”。为了造就新民,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开展了哪些活动?
              ①创办《时务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因循守旧,目的是救亡图存 
              ②倡导“断发易发”和“废止缠足”  
              ③开始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以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④既重视对民众的启蒙,也积极主动地寻求权贵的支持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 6.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 7.
              (15分)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等人在“公车上书”中强调变法维新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他们所主张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富国、养民、教民;改革内政外交;设置“议郎”,议郎由各   府、县民选产生,可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等等。     
              材料二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同年12月起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写文稿,介绍西学,分析国际形势,宣传变法维新。它每期印刷1000份,免费夹在《邸报》中分送在京的官员。一个月后,发行量增至3000份。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办的第一份报刊,在当时朝廷内外很有影响。     
              材料三 “至此天下志士,乃知渐渐讲求,自强学会首倡之,遂有官书局、时务报之继起,于是海内缤纷,争言新学,自此举始也。”      
              ——康有为

              (1)材料一中“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强学会于哪年成立?其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4)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宣传变法时有什么特点?
                                                                                                                                                                              
            • 9.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如下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是 
              [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变法成天下之治”
            • 10. 梁启超回忆说:“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定,时适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千数计,康有为倡议上书拒之。”材料中“乙未”是指
              [     ]

              A.1894年
              B.1895年
              C.1896年
              D.1898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