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2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6分)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 2.
              “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以此为政治理想的运动是(   )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实业救国D.辛亥革命
            • 3.
              下列观点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 4.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 5.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
            • 6.
              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 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成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四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太后下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4分)
              (4)材料四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
            • 7.
              “百日维新”中,光绪帝颁布了大量的改革上谕,其内容包括
              ①设置制度局   ②创办国家银行
              ③按新法练兵   ④设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 8.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见识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2分)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指出这次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4分)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材料五: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六: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七: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
              (3)据材料三、四、五、六,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你认为材料七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八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九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4)材料八、九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 9.
              近现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远东国际局势巨变
              B.戊戌变法是对日本的全面学习,只不过它没有成功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中日关系新篇章
            • 10.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B.民族危机的加剧
              C.统治者的的大力倡导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