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甘地和孙中山是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1937年中国主要铁路示意图






              材料三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2)根据材料二及图示,概括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

            • 2.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巧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选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二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十三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中国很多地方都是“有城没市”,没有人气,甚至是空城。“城”可以造,大楼可以造,但“市”造不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城市化的过程没有以人为本,“人”字写得太小了。

              ——《中国经济周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至明清市镇机能的变化。试用史实说明这一变化对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及其时代特征。

              (3)材料三表明我国推进城镇化的着眼点是什么?材料四指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3. 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之行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

              —摘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甘地曾说: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四  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但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因为没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铁路将会传播痰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险。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2011年版)

              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

              (2)根据材料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中国铁路运输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3)材料三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4)材料四与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指出导致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 4. (20分)铁路交通在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意义上的铁路首先出现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这可以在经济社会中找到最深刻的根源。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在经济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突破的推动下,铁路这种更加完善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摘编自《铁路改变世界》

              材料二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材料四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

              ——摘编自“凤凰读书”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首先出现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6分)

              (2) 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6分)

              (3) 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8分)

            • 5. (16分)近代以来,世界各地城市人口日益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一一《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是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结构中展开的。虽然城市化浪潮由沿海通商口岸向着周边区域扩散,但沿海城市与内陆省份城市在近代化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沿海和沿江城市迅速扩张,而广大农村与内陆地区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这种工业化格局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缺乏后劲,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             

               一一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

              材料三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电报局、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材料四  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极其恶劣的居住环境,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的河流污染,这些对英国社会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危害.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受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制约以外,还与当时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漠视态度以及“自由放任”的工业化模式有关。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原 因与英国相比有何不同?(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城市化进程对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4分)

              (4)依据材料四分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英国环境问题对当今中国的城市发展有何启示?(6分)

            • 6.

              铁路交通在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意义上的铁路首先出现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这可以在经济社会中找到最深刻的根源。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在经济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突破的推动下,铁路这种更加完善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摘编自《铁路改变世界》

              材料二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摘编自《中国铁路史》

              材料四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

              ——摘编自“凤凰读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首先出现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

              (3)依据材料三、四,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

            • 7.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大清会典》(卷12)的规定:“凡荒政十有二:……四曰发赈;……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的原因。

              材料二 从冰心回家看民国春运

              1929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四,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冰心准备从北京回家过年。……她接到了父亲发来的电报,得知母亲病重,急于回去照顾病母;当时是国民党执政,国民政府继北洋政府之后,又开始了一轮废除农历、取消春节的运动,年假只在元旦时放,到了除夕和大年初一还要照常上班,最多只象征性的给两天假期,冰心要想跟父母过一个团圆年,是不能等到除夕才回去的。……

                    12月14日一大早,冰心就给旅行社打电话,要求代买一张从天津去上海的船票,人家告诉她:这几天回上海过年的人特别多,所有的舱位都卖完了,最快也得等到19号才能有票,而且还是最差的四等舱。冰心斩钉截铁地说:“无论如何,我是走定了,即使是猪圈,是狗窝,只要能把我渡过海去!就这样订下了19号的船票。然后她又去火车站买好了去天津的火车票。

                                  ———摘自2013年02月12日羊城晚报【微博】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年民国社会生活主要有哪些变化?作家冰心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准备回家过年,说明民国时期交通处于什么状况?

              材料三  1949年时,中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几乎没有重工业;1952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到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提高到了48℅.

              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材料三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应汲取的教训。

            • 8.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领域

                 表现

                 服饰

               长袍马褂、    ①    、旗袍、西装

                 餐饮

               中餐与   ②    

               交通工具

               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    ③   

               通信工具

               邮政通信、   ④    、电话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9.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 10.

              科技的发展助推社会进步,但也引发新问题。

              材料一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还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

              19世纪美国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疆域。

              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1885年加拿大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1888年欧洲建成加莱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1903年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1910年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对此,中国社会有哪些积极反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