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远。……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二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2)据材料二,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 2. 教科书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时代的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秀才李毓秀作,“总叙”部分是: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材料三的观点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 3. 马克思指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这一评价是建立在哪些依据基础上的
              (  )
              ①生产力标准     ②一分为二的方法    
              ③人类文明的进步    ④社会近代化角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4. 世界历史是一部各国、各民族由原始、孤立、分散的历史发展成为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世界历史的开端
              材料一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1)概括材料一、二中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的两种不同看法。
              主题二
              材料三

              (2)概括材料三的主题。并指出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主题三  世界历史的转变
              材料四 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已不合时宜,且具有误导性。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有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但世界却完成了自己从旧到新的转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致读者”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斯塔夫里阿诺斯史学观点的变化。
              主题四  中国的积极应对
              材料五《十八大报告》摘录:

              (4)根据材料五,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宗旨确立的依据。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正因如此,史学界才有人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历史争鸣•回顾戊戌》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材料三  百日维新期间,政令频出。其中政治方面主要有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军事改革措施包括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等。为此,光绪皇帝屡颁严旨,诏令各官署限期执行,否则严惩不贷。然而除湖南之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塞责,并不实行。--《戊戌变法的再探讨》
              材料四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以上材料均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四,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 6. 近年来,有史学家认为全球是“动态交往网络”中的互动关系。“互动”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形式,互动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全球史学家主张,历史学家应对不同文化的“相遇”保持足够的敏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洲探险家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动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有一些交流是生物种群方面的: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以及病菌都传播到未曾到过的地区。这些生物意义上的交流对于人类来说有着迥然不同甚至出乎意料的作用,一些人因为传染病而死亡,而另外一些人由于食物供应的增加和品种的丰富而发展壮大。航海带来了商业贸易的繁荣,为了寻找贸易机会,欧洲商人走遍了全世界的海港码头。实际上,到18世纪中叶,他们已建立起环球贸易和交通网络。
              ……对这个新的全球化的世界来说,还有比恐怖主义更多的东西。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许多其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了--通过全球贸易网络的经济联系,通过大众媒介和文化联系。世界各地的人们也通过全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联系在了一起,这些问题包括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和贫困。……但是很多最新成立的国家发现,在这个新的世界秩序里,他们几乎没用得到什么回报。
              --杰里﹒本特利等著《简明新全球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全球互动史观。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7. 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
              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
              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
              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
            • 8. 有关历史发展之动力的叙述,较为恰当的是(  )
              A.地理环境制约着历史发展的进程
              B.杰出人物引领着历史前进的方向
              C.决定历史走向和发展的是“合力”
              D.科学技术是历史发展的“加速度”
            • 9. 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
              (2分)古代齐国却表现迥异,据材料一归纳其发展经济的表现。
              材料二 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材料三 《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3)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试分别从全球联系和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
              材料四 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长时间来,关于戊戌变法是保守的观念,影响广泛而深巨。……近20年来,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化进程视角来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不可或缺的历史环节。……时下又流行一种意见,戊戌变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走向近代化的机会,乃至指责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带头羊。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史学界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先后有哪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研究者观点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