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清代是一个停滞的时代、没有外力就不能发生变化的时代”,现在这一观点转变为“清代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其发展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自己内部因素的成长。”对这种变化的正确认识是   
              [     ]

              A.前一观点错误,后一观点正确    
              B.时代进步使史学研究更加合理和科学   
              C.清代发展问题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D.史学研究的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 2.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的文明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
            • 3.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     ]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    
              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也    
              D.中古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 4. 胡适指出,“……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⑴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⑵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天还是不错吗?’⑶对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材料中胡适强调的是
              [     ]

              A.对古代制度的彻底否定                  
              B.对事物的评判要依据现状
              C.不很相信存在过的事物                  
              D.对事物怀疑、质疑的态度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材料四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非不尽瘁,庸有济乎?……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材料二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鸟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鸟从而鉴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     ]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C.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 8. 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有学者提出“消灭”应翻译为“扬弃”。理由是原文“Aufhebung”出自黑格尔的《小逻辑》,有既否定又肯定之意,译为“扬弃”则能表示“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但也有学者从上下文语境和词义的角度予以反驳。对这场争论的正确认识应当是
              [     ]

              A.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
              B.要鼓励历史研究中的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C.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
              D.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 9.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

              A.与时代同行
              B.由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 10.        考古学有几个常用的定义:“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 “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下列属于考古学“方法”的是
              [     ]

              A、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发掘原始人类头盖骨
              B、运用专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古墓内部遗存状况
              C、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特征
              D、运用DNA解码技术探究中国人祖先由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