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科举制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
              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陶模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观点提出的原因。
            • 2. 选官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西汉的选官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优秀青年”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依据什么?据材料分析该选官制的选官权力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制度有怎样的历史进步性?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镇选才……但末浼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责子弟依待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 肖中正更逢迎权责,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中正制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之》
              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诗臣曰。“天下英雄,入吾牧中矣!”
              -一王定保《唐摭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看玄宗开元以,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东成《隋唐五代史》
              村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如图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

              (1)概述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其被取消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所列因素,在是否废除科举制的问題上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 5.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ij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七年五月二十日,清在商讨与沙俄谈判方针时,索额图提出:“察鄂罗斯所据尼布楚,本系我茂明安部游牧之所,雅克萨系我达呼儿总管倍勒儿故墟。原非罗刹所有。亦非两界隙地也。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河-溪皆屈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康熙二十八年四月……根据出发前康熙帝的指示,与沙俄代表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及沿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为两国边界为主要内容的《尼布楚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  同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在民族主义方面,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井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方面,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民生主义方面。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1)唐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实行了哪三级管理制度?为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元朝在图上的A、B两地实行了怎样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分析《尼布楚条约》在维护同家统一方面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重新解释新=民主义的根本目的及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她。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各地财赋集中于行省,行省把大部分财赋解运京师上供朝廷,少部分则与各省留用,其中中央与地方财赋分割比例为7:3……在行政的另一方面--命官权和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以说元代的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通常,从七品至九品的地方官吏由吏部“拟注”,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审核,每月举行一次。正三品至正七品由中书省“自除”。二品以上则“选自特旨”,由皇帝根据需要选拔。……在军事方面,行省是元代地方诸官府中唯一握有较大军权的机构,但调动行省所属军队的批准权,集中于皇帝一人,行省只能遵照朝廷的号令行事。
              -一赵军英《论元代行省制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  就中国的历史环境具体条件而言,中央集权比地方分权的合理性与进步性明显多一些。……但极端的中央集权很大程度上又是以中央对地方政府“无所分画”和“无所寄任”为基础,是与皇帝专制制度相适应的历史产物,主要是为家天下的王朝大一统服务的。
              一一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书省管辖“腹里”的范围。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了哪些机构进行管辖。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行省制在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作用”为主题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 7. 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
                  材料三  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王莽传》所言:“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生疏赋税。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瑟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帮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豆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行政区划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历史背景。并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并运用从秦到明清的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建元元年)广川大儒董仲舒在廷试中上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在策尾,他总结道:“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予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经董、卫(指丞相卫绾)的建议,武帝后来把不是治儒家《五经》的博士,一概罢黜了。……(同年)董仲舒对策,献议“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教于邑。“后来武帝便于长安城外给儒学博士弟子建筑校舍,名叫“太学”。规定博士弟子名额五十,由“太常择民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充当。……每年考试一次,合格的按等第任用。
              --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著《中国史纲》
              材料二  进士科是科举中的最主要科目。考试初只试策,后乃帖经兼试杂文,开元以后并增诗赋。……唐以明经(科)为科举的常科……把《礼记》《春秋左传》作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作为中经,《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作为小经。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三  明清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丝毫发挥己意。
              --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张。其主张对官员的任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与材料二比较,材料三反映明清时期儒学对科举的影响有何加强?
              (3)概要指出中国古代儒学影响选官制度的根本原因。)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初)幅员际天,机务日繁,相天下重地,立行省而分治焉。若稽古制,魏、晋有行台,齐、隋所管置外州称行台尚书省,唐以诸道事繁,准齐分置。分行省,其遗制也。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第一条第十款:无论何州,不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但为执行该州检查法令所绝对必要者不在此限……无论何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条约,除非已实际遭受入侵或遇到该不容缓的危险,不得进行战争。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宪法修正案第十条: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引自《美国宪法》
              材料三:“中国……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孙中山,巴黎,1911.12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采取行省制度的原因及行省制度的发展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简述其对美国的积极意义。
              (3)结合史实,分析孙中山先生主张在中国采用联邦制度“最为相宜”的观点。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之初兴,分王子弟,委之以士民之命,假之以杀生之权。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欲;报蒸骨血,以快其情。上有篡叛不轨之奸,下有暴乱残贼之害。虽借亲属之恩,盖源流形势使之然也。降爵削土,稍稍割夺,卒至于坐食奉禄而已。然其洿秽之行,淫昏之罪,犹尚多焉……是故收其奕世之权,校其从横之势,善者早登,否者早去,故下土无壅滞之士,国朝无专贵之人。此变之善,可遂行者也。
              --《后汉书•仲长统传》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冯藉世资,用相陵驾,都正俗士,斟酌时宜,品目少多,随事俯仰,刘毅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
              --《宋书•恩悻传》材料三   东汉政府在法律上,在租赋兵徭制度中,虽然对此没有正式承认的意向表示,但是对于家族扩充田庄,占有佃客的现象却是默认了的。曹魏的租调制,征收户调以户为准而不计人丁,为承以宗族庇荫劳动人手的特权留下了余地,是制度上行将出现重大变化的先声。西晋的荫客制度和东晋的给客制度,可以说是对宗族的这种特权正式予以法律承认。专制皇权毕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要保护自己的存在,所以在承认中还包含着数量上的限制,虽然数量限制在以后的年代总是不断地放宽。皇权与宗族,两者关系中相冲突的一面逐渐缓和,相依存的一面则日益显露。
              --田余庆《门阀政治:皇权政治的变态》(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初存在的社会问题、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现象及其成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汉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发展线索,并指出其与专制皇权之间的关系。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