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7、(26分)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方式和观念往往折射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材料二   此前人们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封建社会严密的体系之中,衣食住行都有严密的规章典制……但到了晚清,封建力量衰退,尤其在租借,封建专权的力量更受削弱,使平民也有权去挥霍享乐。到了19世纪的70—80年代,崇尚奢靡的消费风潮愈演愈烈。

              材料三  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

              3.07

              15.22

              90.9

              268.95

              材料四  五十年代,许多上海家庭都把余钱用于购买缝纫机。这样既能自制一家老少四季衣服,还能帮人做衣服收回成本。……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谈及消费很多人认为总重要的该花的钱是用于掌握信息、文化知识。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在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摘编自《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消费风气的变化,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分别概括1958——1978年和1978——2008年国庆消费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10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对不同时期的消费有何认识?(4分)

            • 2.

              17世纪,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把欧洲启蒙运动推向高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卢梭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这两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何相似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3)18世纪法国的进步思想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迅速爆发,而17世纪中国的进步思想却很快沉寂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两种不同状况的根本原因。

            • 3. (19分)三百多年前,在地球的东西两端,几乎同时上演了一部长达数十年的政治悲喜剧,其主角就是中国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和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皇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1654—1722年)十六岁的时候,便机智地通过玩“掼跤”游戏,将大权独揽、骄横跋扈的辅助大臣鳌拜革职囚禁,从此自己亲政。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他双管齐下,软硬兼施。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对于汉人所表露出的任何不满大打出手。康熙王朝曾发生两起历史上有名的文字狱,事主庄廷龙和戴名世一个被戮尸,一个被满门抄斩,全族弃市,株连致死者分别多达七十余人和数百人。为了巩固和加强专制统治,他在严申法纪,“讲法律以儆愚顽”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敦孝悌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明礼让以厚风俗”。……为了巩固统治,康熙一朝还穷二十年之功,多次用兵,平定三藩,收取台湾,平定蒙古,平定西藏。

              材料二 路易十四(1638—1715年)在加强专制统治方面也有他的一套。他提出“朕即国家”,认为由臣民来决定一切是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惟有君主才有权思考和决策,其他人只不过是执行君主的命令而已。在思想统治方面,他只准信奉天主教,将冉森教和加尔文教作为异教加以扑灭。他还建立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常备军队,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征服战争。靠着这些手段,路易十四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推到了极点,使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央集权制最强的国家。

                                                                                                                                                    ——以上材料均摘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康熙和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熙和路易十四加强君主专制时期两国国内背景的不同,并分析指出18-19世纪两国不同的发展走向。(11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翻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性。”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创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严复在译著《法意》中指出,“如孟氏(孟德斯坞)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乏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关于法的基本主张以及对秦朝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论述的西方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差异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产生这一论述的意图和时代背景。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何在? 






              (2)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大为发达,则在春秋战国之世。因为西周以前,学术为贵族所专有……东周以后,封建政体渐次破坏。居官任职的贵族,多有失其官守,降为平民的。于是在官之学,一变而为私家之学。亦因时势艰难,仁人君子都想有所建明,以救时之弊,而其时社会阶级,渐次动摇,人民能从事于学问的亦渐多,于是一个大师往往聚徒至于千百,而学术之兴遂如风起云涌了。

              ——摘编自吕思勉著《每天学点中国史》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普通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达尔文主义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学术之兴风起云涌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学术之兴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达尔文主义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经济政治活动关系的认识。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格是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在1913年和1919年分别对三百中学生所做的题为“现在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结果。

              阅读上面表格,从中提取变化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9. (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孔子在两晋时被奉为“先师”;南北朝时被称为“文圣尼父”;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宋真宗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材料三  “不知自己过失是病痛”;“求知识是人类的本性”;“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谦谨是无耻与羞怯之间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的人格品质。他在伦理学方面与孔子有何相似的观点?(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