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3)你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
            • 2. 2013年春天的两会,因为梦想变得飞扬热烈,因为梦想变得无比厚重。承载亿万人民的梦想和重托,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民的一种梦想:有一小块土地,靠天过日子;建一个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年复一年;自私自利,不讲公德;讲义气,不讲法制;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不患寡而患不均;期盼明君、清官、侠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我过小日子,我自得”。
              --摘自《中国梦的前世今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造成中国古代农民梦想“我过小日子,我自得”的历史原因。
              材料二  在基本上是以同族之人民互相吸引,建为一国,同时将国境内之语文、律法、风俗予以融合,使成大国之象。
              --孙中山:《万国公报》(1905)
              (2)材料二蕴含的主要思想什么?归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探寻中国“强国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孙中山“强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具体而言,大跃进其实就是毛泽东的一个“强国梦”。当然,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那个时代的话,我们应当能够发现,这还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梦,它也是当时举国上下成百上千万人想要创造人间奇迹的集体雄心的写照。也只有这样一种狂热的强国冲动和极端的民族自信,才能够使全国亿万人,上自毛泽东,下至一般干部与民众,都陷入到那样一种盲目的自信和热情之中,造成那样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体失智的历史现象。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理解大跃进“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梦”的原因?从特点、方式和后果方面简评大跃进运动。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2013年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
              (4)从经济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对此有何启示?
            • 3. 明清时期,农耕文明高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解体,中国近代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7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材料二 对于殖民主义的作用,马克思说过:“……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请回答:
              (1)图7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村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鸦片战争后它的命运出现了怎样的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状况,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上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孙宝瑄在1907年《忘山庐日记》中写道:夜,诣味莼园,览电光影戏。观者蚁聚,俄,群灯熄,白布间映车马人物,变动如生,极奇。能作水腾烟起,使人忘其为幻影。
              ——武斌《百年流行时尚》

              (2)材料二所描述的娱乐活动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根据地掀起了广泛的扫盲运动,组织群众学习文化,成立了各种“识字班”,按年龄、性别分班。由于女青年班坚持得最好,成绩也最突出,所以就习惯称女青年为“识字班”。至今,在山东的费县、沂南、诸城、临朐等地的方言里,仍把未婚女青年称为“识字班”。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设立“识字班”作用。
                                                                                                                                                                              
              (4)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现代化,有人感慨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也有人忧虑现代生活方式是人类文明的巨大灾难。
              你同意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 5. 在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密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 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厘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优越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商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金陵、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四是如何看待商业以及农业与商业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现代的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

              ——摘自任文使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指出情况表单位: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问题: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好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材料:
              材料一: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材料二:(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三: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