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那些历史的沉淀、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都长安,是一座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东方世界的大都会,许多国家的使节、学者、商人、僧侣聚集在这里,使长安成为各种文化展示的舞台,呈现出一派“九天阊 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景象。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这是某同学学习的过程:     
              观察图1,获取相关信息:“长安城布局左右对称,呈棋盘形状”;形成认识:体现了当时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高超技术。  

              图1

              (1)请阅读上述材料、依照学习范例,写出你获得的信息和认识。
              信息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的曼彻斯特从一个瘟疫肆虐的乡下小镇演变成工业重地,得益于运河和蒸汽机驱动的棉纺厂。18世纪60年代,第一家棉纺厂创立,1802年发展到52家,到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曾将60年代开工兴建的第一条运河延至利物浦海港,开通远海。1830年史蒂芬孙修建从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这是第一条完全用机车牵引的铁路。当时的棉都曼彻斯特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此曼彻斯特及整个世界的面貌改观     
              ——摘编自《曼彻斯特科学博物馆说明 书》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工业城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上海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

              ①19世纪40年代英租界

              ②19世纪60年代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③20世纪90年代浦东

              (3)依据上图①,指出与其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上图②带给当时经济领域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上图③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浦东发展的国内外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有472项在中西部,占68%。
              材料三 1965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形成了一个持续长达三年多的三线建设和工业内迁时期,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了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建成了30多个新兴城市,大部分集中在西部。
              材料四 进入80年代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要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布局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布局发生什么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日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日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日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
              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五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五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是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学习与创新
              材料一: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建设与发展
              材料三: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仅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在1926-1937年,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摘自《星岛环球网》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7年到1936年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反思与继承
              材料四: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五:山东很多城市与中国其他许多大城市的路名相同,如济南与广州的中山路、青岛与上海的民生路等。
              (4)根据材料四、五,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 鼓吹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刊物

            材料四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材料二反映了民族企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指出,民国初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联系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议席的对比及所学知识说明了什么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这些趋势没有变成现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近代全球化;第二阶段是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节选自白海军《大预言:2049年的世界》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在全球化的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全球化”也是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外在力量。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事“全球化”是如何推动中国社会实现“转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世纪中,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额外的巨大提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济就已十分强大了,只是经济保护主义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二战后,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贷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然,它在向各国提供贷款的同时,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国)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3)依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评价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材料三 1872年,陈启沅从安南(今越南)回到广东,他的家乡盛产原料茧,当地农民有缫丝传统,因而人员可大量招募。于是,他仿效在安南的法国式缫丝机器,亲手设计绘制了两套机器图样。全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缫丝车和丝釜都由当地制造,其中丝车改为木制,丝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国式(共拈式)”的缫丝机,于1874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不久,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   
            材料四 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家的保兴面粉厂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扰,说工厂的兴建破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督抚衙门,反复再三,最后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支持下,官司才告一段落。 

            ——以上材料摘自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二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经济活动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概括其本质特征。材料三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材料二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谈谈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它产生了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发展对民族主义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0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发展迅速,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到抗战前,荣家的面粉厂已飙升到14家。1937年,荣氏企业遭到空前的浩劫,其中如申新八厂、茂新一厂在战火中化为一片废墟。
             ——《荣氏家族显赫中国百年》

                   材料二: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并冲破阻力在家乡大搞教育与实业。(1)自1895年开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重要企业。
            (2)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进行开发;规划农田水利,建立产棉基地,发展农业。
            (3)本着“道路交通为文明发达之母”思想,张謇辟道路.兴河运。1901年创立大生轮船公司,到1918年,公司有小轮20艘,行驶于以南通为中心所辟的10条行道上;此外他还修建了港闸公路等。
            (4)南通一带屡有水患.张謇遂以私人身份聘请各国水利专家.商讨南通治水策略、运用科技治水,修堤筑坝并举。
            (5)张謇开展的城市文化教育建设主要包括:1902年自筹资金建设通洲师范学校,翌年建立;1905年建翰墨林印书馆;1909-1912年办商业与医学两所专门学校;1914年建图书馆等。
            (6)此外,张謇还振兴商业、改善环境、推动市政建设,筹建电厂、电灯、电话公司等等,集多方面的成就于南通一地,开花结果,泽及后代,在中国近代史上,这是了不起的“早期现代化试验。” 
            ——摘自“南通市市政建设网”

                   材料三: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中国民营企业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长。2005年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为49.7%民营企业出口额高达1489.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2%,高于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增水平,拉动全国外贸出口增长6.4个百分点,在中国外贸200强中占据13个席位,成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
            ——《架起民营经济腾飞的支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4年至1922年的荣氏企业获得巨大发展,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937以后为何遭到空前浩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采取的措施涉及哪方面,并指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荣氏兄弟.张謇等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你认为“实业”能“救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后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认为民营企业要发展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