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杈
              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
              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
            • 2. 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 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
                 材料三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一一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  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一一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一一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摘自《札记》
              材料二  十九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当时人们把它当作“均平治世”的学说。节译的《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曾翻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也满怀豪情地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当时)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
              --摘编自王芸《从天下大同到社会主义》
              材料三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也相应地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儒家的治国理想,并举例说明其对中国近代前期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何影响?(任举两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是热情向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两个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学为何能在新加坡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内容,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民主革命完成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的纲领。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时指出:“这篇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上述材料均摘自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旧民主义革命有哪些区别?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新三民主义。
            • 6. 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
              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
              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
              论点三: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
              请回答:
              (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
              (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
            • 7. 2013年春天的两会,因为梦想变得飞扬热烈,因为梦想变得无比厚重。承载亿万人民的梦想和重托,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民的一种梦想:有一小块土地,靠天过日子;建一个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年复一年;自私自利,不讲公德;讲义气,不讲法制;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不患寡而患不均;期盼明君、清官、侠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我过小日子,我自得”。
              --摘自《中国梦的前世今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造成中国古代农民梦想“我过小日子,我自得”的历史原因。
              材料二  在基本上是以同族之人民互相吸引,建为一国,同时将国境内之语文、律法、风俗予以融合,使成大国之象。
              --孙中山:《万国公报》(1905)
              (2)材料二蕴含的主要思想什么?归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探寻中国“强国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孙中山“强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具体而言,大跃进其实就是毛泽东的一个“强国梦”。当然,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那个时代的话,我们应当能够发现,这还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梦,它也是当时举国上下成百上千万人想要创造人间奇迹的集体雄心的写照。也只有这样一种狂热的强国冲动和极端的民族自信,才能够使全国亿万人,上自毛泽东,下至一般干部与民众,都陷入到那样一种盲目的自信和热情之中,造成那样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体失智的历史现象。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理解大跃进“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梦”的原因?从特点、方式和后果方面简评大跃进运动。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2013年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
              (4)从经济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对此有何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