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李悝平籴法认为)籴(买入),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佳民毋伤而农益劝。……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比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氏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一《汉书一食货志》
                  材料二 平籴法是在市场价格自发波动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的方式即主要通过吞吐物资,来调节供求,对粮食的价格进行适当控制。这和西周时由贾师以行政命令对价格进行直接行政管理是不同的。这种政策影响深远,成为以后封建社会政治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的依据。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平籴法”背景和特点。
              (2)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分析李悝变法的历史影响。
            • 3.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的三次变革。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帝下诏:“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令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
                   
              图一 舌战群臣                    图二 皇太后的哭诉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重要内容?(1分)
              (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其作用分别如何?(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的作用从总体上概括回答)(9分)
              (3)材料二的两张图片反映出什么共同问题?孝文帝改革中也曾遇到类似情形,其哪一改革措施突出反映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聪明才智?从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启示?(4分)
            • 4.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图一 铁制农具

              图二 奖励耕织

              图三 商鞅铜方升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
              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1)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据材料二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引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经济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在大量役使奴隶劳动的同时,在中原封建经济的影响下,对广大被征服的人口,不得不采取封建方式组织生产……道武帝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中原的封建经济关系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445年,陕西一带人民起义,参加者既有汉族,也有羌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北魏皇帝亲自统率大军镇压,几经周折,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是,此后各地起义仍时有发生。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叙述的内容中蕴涵着哪几种社会矛盾?北魏统治者采用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经济对之后的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2)材料一、二表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由此你认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何在?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分析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任答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商鞅变法的结果怎样?试列举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化。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图: 

              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景象出现于北魏时期,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哪一现象最能体现民族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孝文帝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你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同商鞅变法相比,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通过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思考改革成要什么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作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基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仅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再分配,将权利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1)上引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发言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近代教育变革发言引用了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2)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兴人才、开学校方面有什么共同点?结合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教育变革对中国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发言三:罗斯福新政与社会救济
              下面是主题发言的片段:1929年10月,一片繁荣的美国爆发经济危机,股价狂跌,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但政府没有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结果胡佛总统的名字成了贫困的同义词。1933年,罗斯福总统大刀阔斧地对金融、工业、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革,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为失业者、儿童、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政府推行“以工代赈”投资兴办田纳西河流改造等公共工程,雇佣了数百万人,使中下层民众收入提高。新政推动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
              (3)请结合上述发言概括罗斯福新政社会救济政策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发言四:世界伟人邓小平
              发言引用了《邓小平文选》中的4个精辟论断: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③“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④“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
              (4)请解读上引②、③、④论断,完成主题发言稿。
              (提示:下文划线文字部分是解读示例。请参照示例将答题内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每个论断的解读都可从内容或作用中任选其一作答。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具体)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坚定支持。这次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党的基本路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计划”和“市场”的论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新时期析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