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 2.

              宗教改革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

              A.加强了皇权
              B.没收了天主教的土地和财产
              C.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西欧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3.

              路德一再激烈攻击理性,以《圣经》的名义斥责哥白尼,他坦率承认,以理性的观点来看,基督教的许多预料推测都是荒谬的;加尔文宣扬人类开初生来就是道德上无力的,而先定论的教义似乎有意要使人类的一切努力归于无效。上述材料表明

              A.新教与罗马天主教别无二致
              B.宗教改革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C.科学与宗教信仰水火难相容
              D.改革后的宗教坚持信仰至上
            • 4.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 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因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 卢梭

              ⑴  选做题A.(理科学生做)材料一体现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B. (文科学生做)指出材料一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⑵在灵魂得救的途径问题上,材料二持什么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⑶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对欧洲思想和政治有何积极影响?

            • 5. 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产生、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思想?据材料一,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问题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  “(马丁·路德)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如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上有什么新发展?分析启蒙运动在欧洲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 6.

              考生在A、B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题号后面的方框。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历史的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加尔文的信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据恩格斯的评论 

              材料二 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 “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材料三  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由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恩格斯为什么称“加尔文的信条只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8分)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B.【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                    

              材料四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美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


              (2)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 7.

              “因信称义”中“义”的含义是 ( )

              A.指上帝面前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B.指被教皇免罪
              C.指简化宗教仪式信仰上帝
              D.通过赎罪券信仰教皇
            • 8.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的直接原因是 ( )

              A.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B.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碍了经济发展
              C.教会在德意志大肆搜刮财富
              D.马丁·路德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对于科学教育及科学传播的贡献更多于新教,一些新教徒教育改革者也承认知识水准受到耶稣会学校“极大促进和加强”;耶稣会在向全球传播信仰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传播,中国最早对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接触也正是缘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路德与加尔文都曾公开对日心说报以鄙夷,而最先对日心说提出强烈抗议的也是新教徒,而天主教最终裁定哥白尼为异端也有很多程度上是迫于新教徒的压力。

              但是,新教“如何得救?不凭善功,惟凭信心”,“权威何在?不在教会,惟独圣经”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有所促进。首先,人们认为“自然之书”是上帝的完美作品,所以探索自然便是更深入地体验自然的完美,于是科学探索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其次,剥夺了教会的权威的观念意味着新教更强调个人的理解,使学者的自主思考和自由评论更为充分了。最后,所谓的新教伦理使得世俗工作更受重视,而科学活动——尤其是实用性的科学成就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对于科学的发展都会同时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影响,与其把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促进作用归功于新教的独特主张,不如说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

              ——摘编自古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教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这一观点?

            • 1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托马斯·闵采尔认为圣灵的根本就是理性,他反对将信仰和理性对立起来,反对路德的因信称义,否认《圣经》是唯一无误的启示;认为启示就是人的理性觉醒,就是内召之光,通过这种活的启示,人人都能进入天国;并且天国不仅属于来世。他号召信徒用实际行动包括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社会改革,来实现上帝的公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托马斯·闵采尔》

              材料二

                 1523~1524年,闵采尔在阿尔斯特德镇任牧师,在这期间,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和政治理论,上帝的意志就是不为自己而为社会谋利益,那些为私利而损害社会的富人和剥削者才是不敬上帝的人。

              ——摘编自孔祥民《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闵采尔思想主张的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闵采尔的思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