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新、旧约法比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中华民国约法》(1914)
              第30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14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第50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第60条,大总统对国民之全体负责任
              第33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决议;第34条,临时大总统任命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由参议院同意第21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员
              第35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第22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媾和
              第43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
              第44条,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39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材料二 不过正像杨度强调集权的必要时所暗示的,在民初政治形势下,恢复总统制并非毫无道理。精通宪法学的古德诺就对改制表示赞赏,认为西方内阁制国家,人民于代议制有长久的经验,但中国却无此经验。此外,内阁制国家多系君主国,创设此制的原因在于世袭君主端拱无为,故须内阁承担责任,中国的情况亦与此不同。新约法变内阁制为总统制,以美国的先例衡量,可谓“共和国之良法”。古氏虽有为袁世凯“御用”的嫌疑,所论却多少考虑了中国“国情”。但因袁世凯和张勋相继上演“复辟”闹剧,不仅君宪政体被彻底否定,以集权行政为特征的总统制也不再被人看好。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天宏《比较宪法学视阈下的民初根本法》
              (1)依据材料一,《中华民国约法》相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明显的不同在哪里?二者制定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古德诺的观点。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 2.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有为利用经学、创立孔教是维新变法策略上十分有效的一环,取道孔教是方便法门。“必须从传统的封建学说中去寻找武器”,“用传统来反传统”;“只有利用孔子的威信,只能打着孔子的旗号,才能发出改革时政的呼声”。
              ——《维新变法中康有为的创教努力及其影响》
              材料二 维新运动不像洋务运动那样维护封建主义,而是要走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显然维新运动不是洋务运动的翻版,而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如果说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维新运动则是自觉地全面推进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新阶段。维新运动强虽然和洋务运动—祥,都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运动却是民族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起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作用,比之洋务运动,则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清末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及辛亥革命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如何看待传统儒学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相同点,并简评洋务运动。(9分)
            • 3.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期间,便发布“罪己诏”和“改革”谕旨,要求官员们“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情,考虑“当因当革,当省当并”,限期奏报。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在此情况下,清廷不得不从1901年起实行“新政”,《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所列变法建议凡27条,涉及改革机构、裁减绿营、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学堂、设立学部、鼓励留学、修订法律、废除苛刑、停止捐纳等等,其中许多在戊戌变法时已提出过。
              ——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新政”的背景。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清政府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的相同做法是什么?(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的积极影响。(6分)
            • 4. 2013年春天的两会,因为梦想变得飞扬热烈,因为梦想变得无比厚重。承载亿万人民的梦想和重托,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民的一种梦想:有一小块土地,靠天过日子;建一个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年复一年;自私自利,不讲公德;讲义气,不讲法制;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不患寡而患不均;期盼明君、清官、侠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我过小日子,我自得”。
              --摘自《中国梦的前世今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造成中国古代农民梦想“我过小日子,我自得”的历史原因。
              材料二  在基本上是以同族之人民互相吸引,建为一国,同时将国境内之语文、律法、风俗予以融合,使成大国之象。
              --孙中山:《万国公报》(1905)
              (2)材料二蕴含的主要思想什么?归纳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探寻中国“强国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孙中山“强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具体而言,大跃进其实就是毛泽东的一个“强国梦”。当然,如果我们能够理解那个时代的话,我们应当能够发现,这还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梦,它也是当时举国上下成百上千万人想要创造人间奇迹的集体雄心的写照。也只有这样一种狂热的强国冲动和极端的民族自信,才能够使全国亿万人,上自毛泽东,下至一般干部与民众,都陷入到那样一种盲目的自信和热情之中,造成那样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体失智的历史现象。
              --《学问有道:中国现代史研究访谈录》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理解大跃进“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梦”的原因?从特点、方式和后果方面简评大跃进运动。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2013年全国人大闭幕会上的讲话》
              (4)从经济角度,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对此有何启示?
            • 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材料三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的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
                                                                                                                                                
              (2)材料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 6. 近代思想潮流的进步。
              材料一:如下图:

              a

              b

              c

              材料二:
              A.“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者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B.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C.“青年入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法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四: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了。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问题:
              (1)材料二中的三段文字就内容看,分别对应材料一所述哪一种刊物(用材料中的字母对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这篇文章写于哪一年?何人所写?请简述判断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如何看待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薪,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数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光荣革命至19世纪中期的具体事例说明英国是怎样进行政治制度创新的?
              材料二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第二款: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任期四年……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最高法院和低级法院的法官,如果尽忠职守,应继续任职……
              --摘自《1787年宪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相比是机械模仿还是超越?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 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颜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历史上,周期律是跳不出的,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  “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2 012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时,称“窑洞对话”对中国共产党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摘自凤凰博报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习近平重提“窑洞对话”说明了什么?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材料二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一一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材料三 20多年前,“毛式中山装”一统中国服装市场(见图一)。如今,我们的服装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一种潮流,而能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上,演绎出许多文化的味道来。(见图二):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提炼康有为的主张,并分析其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当时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二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所说的“民国初形成的这样一种社会心理”是否符合事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三分析由“毛式中山装”到多姿多彩服饰的变化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页。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