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开始进入美洲、亚洲和非洲,他们以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进行着洲际间的贸易,大量开掘和掠夺当地的资源。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面对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形势,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4分)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2)面对19世纪60、70年代的“机遇期”,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有何影响?(4分)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只有开放兼容。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姜智红《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8分)

               

            • 2.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良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道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材料二  弹指一挥间,中华民族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与开放的进程如长江奔涌,不可逆转。国民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通人和、国富民强、社会和谐……中国人在这30年中创造的奇迹让世人刮目相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贡献。(12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使中华民族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罗斯福新政和邓小平改革能够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

               

            • 3.

              (12分)历史上各国政府都重视经济政策的制定,以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我向你们,也像我自己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 300斤

              800斤

              200元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经济政策?制定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②材料二中的新政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它有什么特点?(4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4分)

               

            • 4.
              【题文】(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自2007年10月5日热播以来,引起观众的反响。《复兴之路》围绕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等六大主题,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其中第一部分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到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再到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这些复兴之路先后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闸门……
              材料二  2007年10月13日,《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也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近800米的展线,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见证,浓缩了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复兴的艰难历程。“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来自四川的八旬谭姓老者,一边重复着毛主席的这句话,一边在开国大典巨幅图片前留影。五名来自首都钢铁工学院机电工程专业的大二学生,也一起在这里留影,他们说:“站在这里我们心潮澎湃,感觉自己重生了。”开国大典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由此进入了新纪元。
              材料三  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其中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如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闸门的?(6分)
              (2)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前期(1949年一1956年)的重大举措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新纪元”的?(6分)
              (3)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定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产生了哪些思想文化?(3分)
            • 5. 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
              上海自贸区范围
              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 7.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8.

              如图信息可用来说明


              A.改革开放后铁路运输业发展较快
              B.中国铁路运输管理效率非常低
              C.中国能源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D.铁路运输业的规模逐渐扩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