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材料二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谈新经济政策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材料一中“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什么?(2分)新政实施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4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是苏联第二代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季诺维耶夫则将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有条件的新经济政策”,即: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1)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赫鲁晓夫所说的 “恐惧消失了”的含义。(4分)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8分)

               

            • 3.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2分)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他挽救了市场经济”?(2分)这种“新模式是什么?”(2分)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 4.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和商人开始进入美洲、亚洲和非洲,他们以暴力和欺诈的手段进行着洲际间的贸易,大量开掘和掠夺当地的资源。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基础》

              (1)面对地理大发现后的国际形势,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影响如何?(4分)

              【材料二】 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光中兴”(同治到光绪年间)大概可算一次。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2)面对19世纪60、70年代的“机遇期”,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有何影响?(4分)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只有开放兼容。经济全球化符合我国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诉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姜智红《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从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成功的经验?(8分)

               

            • 5.

              (12分)历史上各国政府都重视经济政策的制定,以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已定,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我向你们,也像我自己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976年与1979年收入对比表

              时间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分配收入

              1976年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年

              132 300斤

              800斤

              200元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经济政策?制定该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②材料二中的新政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它有什么特点?(4分)

              ③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4分)

               

            • 6.

              (25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1571—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4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

               

            • 7.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苏东剧变的基本成果是西方政治原则和价值观念在前苏联国家落地生根,从理论上讲,这些国家已经在欧美资产阶级宪法层面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制度和选举制度,但是现实上仍然处于某一党派或个人长期的权威主义政治统治之下。有学者认为,一些独联体国家使用民主的语言,但却在实行他们自己的"反自由主义"。当权者通过对媒体的控制和对反对派的打压,系统地操纵着选举。在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下,大量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现象仍然存在。

              ——蔡宏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与俄罗斯外交对策》

              材料二:2010年底,突尼斯发生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持续骚乱。总统本·阿里被迫离开突尼斯。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个国家政权因民众抗议而倒台,史称“莱莉花革命”。随后,这种革命很快波及到埃及、阿尔及利亚、约旦、苏丹、阿曼、毛里塔尼亚、摩洛哥、也门、利比亚等国家。

              ——闫颖觉《突尼斯事件的由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前苏联地区剧变后政治持续动荡的地区内因。(9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前苏联及阿拉伯地区民主政治运动的理解。(6分)

               

            • 8.

              (27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的崛起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荚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荷兰、英国和美国三国对市场经济是怎样创新和发展的。(3分)结合16至18世纪英国相关史实,从“虔诚、商业和自由”三个方面分析其创新的条件?(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开创的新模式对美国发展的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依据所学知识,概要评述这种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创新性史实。(6分)综合上述,概括各国创新发展给我们的启示。(2分)

               

            • 9.

              (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5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6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9分)

               

            • 10.

              (22分〉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 山陵及宫阙);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才莫,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 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一一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2分〉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 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一一《拿破仑法典》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 (3分)该法典有何影响? (3分)

              (4) 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3分〉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 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 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 1978年12月13日)

              (5)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1分〉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1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