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这座城市曾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但如今,这座城市却开始一心一意地追求“慢”。2008年12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这座城市“设计之都”的称号,这是全世界第六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中国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城市。这个演绎了无数速度神话的城市,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沉淀下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在深圳蛇口矗立了三十年。过去,深圳人在它的激励下,创造了“深圳速度”,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现在,深圳人经过反思,开始了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未来,深圳人将赋予时间和效率全新的意义,让深圳再次先行。

              ——摘自腾讯网《今天的“深圳速度”》


              请回答:

              (1)根据所学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深圳特区由“速度深圳”向“创意深圳”转型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 2.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朝入关之初,赋税制度仍沿袭明朝旧制,赋税分田税和丁税两种,折银征收。然而自明末社会大动乱以来,户口、土地册藉已荡然无存,地亩和人丁很难确知。与此同时,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他们或迁徒流亡,或隐匿户口。作为应对措施, 1712年清政府宣布,以1711年(康熙50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口,“盛世兹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征收丁税总额固定下来。1723年(雍正元年)下令,将康熙末年已在四川、广东等省试行的摊丁入亩办法推广全国,把康熙50年固定下来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合一,或称地丁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一百余年,全国各地基本完成。这是中国赋税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对清朝的统治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摘编自褚鸿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的三大里程碑》

              (1)根据材料,分析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制度。(9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 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大清会典》(卷12)的规定:“凡荒政十有二:……四曰发赈;……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清代救灾、减灾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救灾问题的原因。

              材料二 从冰心回家看民国春运

              1929年12月14日,农历十一月十四,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冰心准备从北京回家过年。……她接到了父亲发来的电报,得知母亲病重,急于回去照顾病母;当时是国民党执政,国民政府继北洋政府之后,又开始了一轮废除农历、取消春节的运动,年假只在元旦时放,到了除夕和大年初一还要照常上班,最多只象征性的给两天假期,冰心要想跟父母过一个团圆年,是不能等到除夕才回去的。……

                    12月14日一大早,冰心就给旅行社打电话,要求代买一张从天津去上海的船票,人家告诉她:这几天回上海过年的人特别多,所有的舱位都卖完了,最快也得等到19号才能有票,而且还是最差的四等舱。冰心斩钉截铁地说:“无论如何,我是走定了,即使是猪圈,是狗窝,只要能把我渡过海去!就这样订下了19号的船票。然后她又去火车站买好了去天津的火车票。

                                  ———摘自2013年02月12日羊城晚报【微博】

              ⑵.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年民国社会生活主要有哪些变化?作家冰心离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准备回家过年,说明民国时期交通处于什么状况?

              材料三  1949年时,中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几乎没有重工业;1952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到1957年,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提高到了48℅.

              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材料三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应汲取的教训。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