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人物,对其思想的解读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
              (1)材料一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孔子的?结合所学,各举一例说明孔子在上述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
              材料二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摘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2)材料二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这使他耿耿于怀。所以当一些国君向他征求治国方略时,他总是说,要施仁政,而“仁政必自经界始”,也就是说,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孟子关于井田制度有这样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农田划分成为棋盘状,每家农民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  ……因此,黄宗羲不仅反对郡县制的国家向普通的小民征收过重的赋税,也反对郡县制形式的国家“困苦富民”过甚的行为,从而提出了以屯田制的方式来解决国防用粮食的政治问题,要求国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恢复古代“井田制”的精神。
              --摘自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黄宗羲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人经济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实质。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
              秦始皇比孔子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 4.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百蛮奉遐赆(远方的礼物),万国朝未央。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晨宵怀至理,终愧抚遐荒(遥远的地方)……
              --李世民诗
                  材料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日:“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
                  材料三  就国内政策而论,拿破仑可比得上开明的专制君主……虽然他对国家实行独裁统治,但有效地统治了国家。他把法律编集成典,使行政机关置于中央集权制下,组织国民教育体系,建立法兰西银行,并就法国的教会和国家间的关系与教皇达成协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任何有一丁点洞察力的人都能看到,它(指“坚持真理”)已经让亿万印度民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赋予他们个性、力量和自信--没有这些,任何政治的或社会的变革都无法得以展开……我很确信,就这一点而言,非暴力的方法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它加快了唤醒民众的步伐,为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尼赫鲁自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外政策?此政策对国内有什么影响?
              (2)材料中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拿破仑“把法律编集成典”的措施具体指什么?此措施的意义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论语》
                  材料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之所赖以立,天柱之所赖以尊……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曾文正公全集》家训卷下
                  材料三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要使事物合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建立社会秩序的主张有哪些?这一主张到后来对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三,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该如何建立有序的社会?
              (3)综合上述材料与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 6. 阅读材料:
              材料一“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见图)于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遣产名录》。

              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记载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的。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以言辞激烈而名噪一时。他在文章中公然称呼孔子为“盗丘”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摘自《中国近代史》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简要评价康有为的观点。
              (3)材料三中与“打倒孔家店”相关的政治运动发生的原因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4)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何积极意义?
            • 7. 某班同学以“明清社会转型期的思想”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课题。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课题一   历史观问题
              孔子厚古薄今,向往尧舜禹的时代和西周的礼乐文明。他不满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反对违背周礼的行为以及改革旧制度的举措。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为:“周朝的礼仪制度依据夏商两代,丰富多彩,我主张周的礼制”).这种政治立场和历史观,深远的影响了后世的儒家。
              王夫之认为:尧舜之时“国小而君多,……而暴君横取,无异今川广之土司(指的是西南地区尚处于原使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的首领),吸龁其部民,使鹄面鸠形,衣百结而食草木。”“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以蔑生人之性。”
              (1)以上两段材料中的历史观是否相同?分别概括其含义。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正统儒家的历史观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题二   民本主义问题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也进入到了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本思想是先秦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潮之一,它与尊君论相反又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石……然而,至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为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一次更新的机会……我们把明末清初涌现的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
              --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2)比较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与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的不同。
              课题三   对政治制度的反思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 8. 关注民生是自古以来思想家、政治家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材料二  1912年10月,孙中山说:“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节选于《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不过在政府方面,两场大战短期内都造成了一种对受苦人的青任意识。对变革的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变得更强烈。1944年战时政府施行了“教育法”,1945年又有家庭津贴。作为1945年的大选获胜者,占多数的工党政府承担了变革重任,它的主要特点是承担了普遍救助的责任(如对教育、健康和国民保险),为有利于整个社会,这种普遍救助垄断了早先体力劳动者自有的救助方式。主要为了应付经济困境,现金救助以最低水平支付。
              --萨尼《英国福利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请回答:
              (1)为了保障民生,孟子制定了怎样的制度规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实现途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
            • 9. 思想家眼中的君民关系在中外政治发展中,君与民的关系曾是东西方思想家们共同探索的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材料三: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仁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2)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其与孟德斯鸠主张主要差异是什么?
              (3)英国在走向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洛克的基本思想的?
              (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1 883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赔偿法,1 889年又实行老年与病残强制保险法。这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影响巨大,紧接其后,一系列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芬兰、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都纷纷出台,有些美洲国家亦接踵而起。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空前迅速发展的时期。
              --任一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概要》
                  材料三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为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社会保险的理念已经传入中国,政府劳工立法中也已出现“劳动保险”的概念及有关劳工保障的条款;从国民政府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发展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颁行有《慈善团体监督法》《救灾准备金法》《强制劳工保险法草案》等法规,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立法已开始迈上了现代化门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国民政府社会部的成立为转折点,中国近代社会立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民政府颁布了《社会救济法》《职工福利金条例》等社会立法,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保险法原则》,为构筑中国近代社会保障法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张。结合孔子的儒家思想分析其社会作用。
              (2)对比以上三则材料,指出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显著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立法不断发展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