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天津博物馆举办的《家风耀中华》主题展览上,展出的400余件珍贵图片和文献,展现了古代先贤修身齐家的家国情怀、革命先辈言传身教的崇高风范、历史名人恪守传承的人生境界和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做人操守,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家风与国风】家风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中,彰显着国风与国魂。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第二十章 (1)“仁”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首先提出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它有利于形成怎样的家风文化?
                  材料二:【家风与党风】不管是在盒戈铁马的战争岁月,还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共产党人始终引领着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
              1921年远在苏联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工作的张太雷在家书中写道“没有国家民族的昌盛,就不可能有家庭和个人的幸福。”在张太雷牺牲后,他的女儿正是怀揣这封家书,一路追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2)概括说明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的?
              材料三:【家风与民风】家风文化反映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与城市文化发展一脉相传。
                   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他提出一整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培养孩子树立国家思想,树立自尊、自由、自治、讲权利、讲义务等新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博大的父爱给予孩子们细致入微的关爱与指导,使膝下9位子女成为不同领域的专家,创造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有人曾问梁思礼先生:你从父亲那儿继承下来的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得很肯定:“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梁思礼还曾说过,梁启超对他的最大影响就是爱国主义思想和忧国忧民。抗战期间,梁思礼虽然生活在天津的外国租界里,但是国难当头的气氛,仍然给少年梁思礼很深的印象。他曾说:正是因为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使我牢固地树立了国家必须强盛的观念,这百余年来我们受到的欺负使我感到我们一定要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
                   梁思礼(如图): (1924.8.24-2016.4.14),梁启超的第五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 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 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0任邮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技术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创造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新模式”的时代背景。
              (4)结合张太雷女儿和梁思礼先生的成长经历,谈谈家风文化对于一个人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绘画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所示,图为后人所绘的《孔子圣迹图》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对上面绘画作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绘画作品的内容或风格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3.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与古代希腊城邦精神(部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汉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秤平、斗满、尺足-晋商信条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人是城邦的动物-亚里士多德
              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未受考查的生活过的是不值得-苏格拉底
              (1)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多样性的视角,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夏商“恭行天罚”,“天罚审判”,法律的实施是替天行罚。管仲提出“夫生法者,君也。宗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秦朝法治轻罪重刑,地方郡县行政司法合一,后世皆依此制,地方行政长官即为当地最高法官。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唐律疏议》含捕亡、断狱等12篇,502条,并确定自首减免刑罚、合并论罪等原则,深刻影响了东亚诸国的法律文化发展走向。明代法律“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并增加经济立法。
              --据《中华法文化》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4.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七出”“三不去”是西周时期对于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正式归入律法,是从唐代开始。“七出”指的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特别要说明的是以下几点:无子,是就妻子过了五十岁以后来说;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妒,更多是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恶疾是指耳聋、眼瞎、腿残疾等严重的疾病。丈夫可以根据七条中的理由之一休弃妻子。
              三不去包括:一、“有所取无所归”:指妻子无娘家可归;二、“与更三年丧”:指妻子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的;三、“前贫贱后富贵”:指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的。“三不去”是作为“七出”规定的补充规范,但指出“恶疾及奸者不在此列”。也就是说,妻子若符合“七出”中的“有恶疾”及“淫”两项,则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围之内。
              依据材料指出上述规定的任两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合理解释。(要求:明确指出特点,史论结合。)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文部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三
                 1991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预计我国199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0%,将迈进老年型国家的行列。1991年中国劳动部组团专项考察日本等国的养老制度。1992年1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工程建设吹响号角。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1996第8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汉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养老制度的成功经验。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背景。
            • 6. 人类文明的薪火传承、相互交融,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解放出来……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 则国权亡。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著《爱国论》和《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并说明“儒士”的主要学说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梁启超的哪些政治主张?当时,时务学堂和南学会的创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亨廷顿的文明发展观及其错误之处,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 7.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了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梦想不灭,希望永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少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祸恶疾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注:约成书于汉代)
                 材料二   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三、其次为民权。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四、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孙中山《建国大纲》
                 材料三   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象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上的讲话(摘录)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古代、近代、现代“中国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中国梦”的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梦的实践者、实践途径与方法、实践效果等方面比较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梦”的特点。
               (3)从“中国梦”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出发,谈谈“中国梦”给你的启示。
            • 8.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京举行,公报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1300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材料四   图片一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