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探究题。
              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等川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赔款为45亿两,年息4厘,39年还清,本息共计9亿8200余万两。这笔赔款,历经变故。
              材料一  列强在中国对庚款的清偿期间,当中外币的汇率以至于其本国币值有变动时,以为不利于己,或谋求增勒实际清偿量。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先后都委曲忍让,终使它们的图谋都获得逞。关于庚赔,当时所说和后人研究,都作赔款正本多少、利率多少、期限如可、预计本利合计为银9.8亿余两。但实际上,加上汇率的变数,说作预计偿付量约达11亿两而不是9.8亿两,该更符合实际。-摘编自宓汝成《庚子赔款的债务化及其清偿、“退还”和总结算》
              材料二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但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几天后,美国正式通中国驻美公使,退款从1909年1月日实行。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47人,于10月份赴美。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达1000多人。同时,美国人还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学校,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摘编自余育国《庚子赔款与退款的国际交涉内情》
              材料三  美国退款,在各国引起反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参战的胜利国之一,要求各国放弃庚款未还部分。1923年12月22日英国通知中国,英国将退还庚款,作为中英两国共同利益之用。法国、比利时也在1925年灯立中法、中比协定退还庚款。荷兰在1926年将庚款退还中国,指定65%用于水利事业,35%用于文化事业。意大利在1933年订立中意协定退还庚款。中国历年支付庚款的实际数目,共计668661220两。-一摘编自苏黎明《庚子赔款的四次变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庚子赔款”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 2.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奴役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
              侵略、追求民主的抗争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中,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历程。
              材料二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三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如下的纪念邮票(小型张):
              (1)由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列强对我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
              (2)根据材料二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纪念邮票展现了怎样的时代内涵?抗战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胜利来之不易,和平任重道远。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张之洞、刘坤一在8月17日忙致电各国驻上海总领事,为慈禧开脱,说东南互保“各督抚均系奉旨办理”,所以请求联军“万万不可震惊我皇太后、皇上”。引电虽短,却用意殊深。慈禧此时最怕被列强作为“祸首”严惩,为其开脱正中下怀;为其开脱而将“东南互保”说成是按照慈禧旨意办理,慈禧根本不敢也不愿否认。所以,此电在讨好慈禧的同时又使她不能否认“东南互保”是奉旨办理,因此更具合法性。
              --雷颐《“东南互保”之怪现象》
              材料二:张之洞策划东南互保的动机具有矛盾的二重性,他虽极力抵制清廷的对外宣战,却又诚心维护清朝的统治;他虽竭力维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却又反对洋人入据长江。……张之洞对诸多矛盾的处理,正体现了他在策划互保问题上的良苦用心。
              --黎仁凯等《张之洞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策划“东南互保”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之洞策划互保问题的作用。
            • 4. 图示法和列表法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某班学生以此为课题分组开展历史
              研究性学习。
              材料一甲组同学绘制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示意图”

              (1)根据所学知识,在图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材料二  乙组同学制作了《1840-1900年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简表》
              战争名称时间签订的条约战争的主要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D
              E1894~1895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F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二表格中字母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分为六个阶段,即尊敬阶段、,轻视阶段、乐善好施阶段、赞赏阶段、清醒阶段、敌对阶段。丙组同学参考了以上结论,绘制了“近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阶段示意图”(下图)

              (3)在材料三所述的六个阶段名称中,选取两个恰当的、与图时间轴上的时间段相对应的名称,填入G、H两处,同时为I阶段取一个与史实相符的名称并说明理由。
            • 5.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争名称时间发动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1840~1842年《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
              1900~1901年德国等八国《辛丑条约》
              材料二 邓世昌殉国后,光绪皇帝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三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材料四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表格中①②③所指内容。
              (2)材料二中邓世昌壮烈殉国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一次海战?
              (3)材料三的“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是在什么事件爆发之后?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 6. 外交是内政的外延,它牵涉到国家的安全与生存。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跪地外交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外交成就得益于怎样的外交基本政策。列举建国初期中国取得的三项外交成就。
              (3)纵观中国百年来外交的风雨历程,你可得到什么认识或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