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该思想一脉相承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习西方的技术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倡西学、兴民权
            • 2.

              “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体现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是(    )

              A.托古改制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民主共和
            • 3.

              就下列有关历史文献所反映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文献①的核心思想即洋务派的宗旨
              B.文献②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文献③的核心思想是宣传维新变法
              D.文献②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张和社会发展趋势相矛盾
            • 4.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  )

              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主义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 5.

              就下列有关历史文献所反映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①                   ②                ③

              A.文献①的核心思想即洋务派的宗旨
              B.文献②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C.文献③的核心思想是宣传维新变法
              D.文献②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张和社会发展趋势相矛盾
            • 6.

              冯桂芬在《制洋器议》中指出,“今者诸夷互市,聚于中土,适有此和好无事之间隙,殆天与我以自强之时也”。材料中“自强之时”的说法主要源于(   )

              A.诸夷侵略要求得到满足。
              B.诸夷与清政府开始公开勾结
              C.诸夷已放弃了武装侵略方式
              D.诸夷齐聚中土利于清政府“以夷制夷”
            • 7.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按此次序排列,在中国近代化进程出现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

              A.曾国藩——蔡元培——孙中山
              B.孙中山——蔡元培——曾国藩
              C.曾国藩——孙中山——蔡元培
              D.蔡元培——孙中山——曾国藩
            • 8.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 9.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

              ——《海国图志》                                                                                                                                                                  

              材料二:1898年,《孔子改制考》问世,对当时思想界震动很大,被梁启超形容为“火山喷发”。这一著作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一、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二、建设共和政府,三、土地国有……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五:七十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                                             

              ——毛泽东(1945.4)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思想主张的概称。(2分)

              (2)同是向西方学习,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思想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国体、政体角度回答)(5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4)结合五则材料,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具体指出其代表人物及主张,语言要精练)(4分)

               

            • 10.

              1839年《澳门新闻纸》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它官员相反”。“ 林总督相反的行事”是指

              A.抗击英国侵略者
              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
              C.虎门销烟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