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 2. 下图是1949年京剧“四大名旦”的合照(左起: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荀慧生)。从中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     )
              A.中山装开始大行其道
              B.建国初着装具有明显的政治特色
              C.长袍马褂依然很流行
              D.时人着装土洋并存、选择多样化
            • 3. 1920年的《新妇女》登载了一篇文章,说:“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材料主要表明在婚姻问题上,作者(     )
              A.提倡婚姻自主
              B.听从父母之命
              C.遵从礼教风俗
              D.推崇新式婚礼
            • 4. 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     ]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没有作用
              B.守旧势力恢复旧有的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民众的支持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 5. 戊戌变法时期,有这样一首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倡导婚姻自由
              B.易服放足
              C.废除跪拜礼
              D、改变丧葬制
            • 6. 清末有官员惊叹:国之典章莫重于章服,而今之章服之紊亦已甚矣。以职员所涉历,车于陆,舟于水,皆洋式也;酒于觥,肉于俎,皆洋食也;楼其冠,洋其履,德、法其衣裳,皆洋工也。这一惊叹表明当时 
              [     ]

              A、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深刻
              B、儒家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C、欧风美雨挟来文明开化
              D、国人衣食住行全盘西化
            • 7. 观察下面街景照片,它当摄于下列哪一年代?

              [     ]

              A.1870年代
              B.1910年代
              C.1950年代
              D.1990年代
            • 8. 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某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洋泾浜英语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     ]

              A.中外贸易、外交和文化交往的需要
              B.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
              D.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
            • 9.

              下列措施中不仅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 10.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