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2013年恰逢辛亥革命102周年和中共建党92周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中国出现了众多救亡图存的杰出人物和几股根子在西方又结合了中国国情的救国思潮。其中,凝聚了人类历史智慧的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因为共产党纲领的许多原则与三民主义基本一致,毛泽东称之为新民主主义。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实是改造过的三民主义革命。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都不是对立的,而是朋友和同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分别说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对中国产生的巨大的深远影响?(8分)
              (2)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都不是对立的,而是朋友和同志。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
              材料二 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厥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认为变革中国社会的关键是什么?为此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兴中会创办的意义。(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理论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发展的原因是什么?(5分)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其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1)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你如何看待民生问题?(8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分)
              (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分) 
              (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2分)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假如工人有了选举权,就会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意促进工作利益的立法机构,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更平等的分配他们创造的财富。所以,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的问题,是每日三餐粗茶淡饭的问题。
              ——英国宪章运动
              材料二  与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思想也就变成为群众性的运动。第二国际的活动和组织制度就是每隔几年举行一次代表大会,强调各国工人阶级的联系和统一行动,协调各国的工人运动。
              ——尤里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宪章派的政治诉求及其经济根据。(3分)结合所学简述宪章运动的主要活动及结果。(2分)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二国际成立后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有哪些新特点?
              (3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认识。(2分)
            • 6.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班牙成为世界工业生产中心
              B
              清代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1866年后又经过了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英国已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D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内乱之原因》中提及:“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认识到军阀和帝国主义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
               
            • 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超稳定结构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态模型。它在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具有巨大稳定性的同时,又肯定了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变化,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性和周期性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材料二 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已经艰难地挪动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坐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先是做军火买卖,接着开矿山,修铁路,兴学堂,派留学生出国,以及官员出洋考察,等等。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1)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特点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19世纪下半叶改革的特点?(3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将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主张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最大的贡献是什么?(8分)
            • 8.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在19世纪初期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其根本原因是 
              A.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参加当时的社会实践
              B.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C.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阶级斗争
              D.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够成熟,根本矛盾尚未充分暴露
            • 9. 在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共产党宣言》书影   图二 在巴黎市政广场举行的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图三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的图片可以得到哪些信息?(2分)
              (2)图二运动的结果如何?(2分)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图三的人物是谁?(1分)请你指出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2分)这一成功实践有什么历史意义?(6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列宁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的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材料三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目的是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无限潜力”,请说出,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分别产生了哪些重大的理论和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三出自哪部重要的文献?概括材料材料二、三的中心内容。(2分)
              (4)此文献的发表有何历史意义?(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