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从最初动机看,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
              --摘编自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材料二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这三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何评价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荷兰、英国、美国先后采取了哪些重大经济举措?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启示?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摘编自卞悟《公社之谜--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材料二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怎样的调整?这种调整有何作用?除此之外,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还进行了哪些调整?
              (3)“春天”的内涵是什么?材料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3.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33年起,美国各种名目的以工代赈计划纷纷出台。通过政府开支,大规模兴建公共设施使大批失业者重新就业。民间保土队吸取劳动力最多时达五百万人次,大部分是年轻男人和退伍军人。他们在山林中呼吸着新鲜空气,让阳光烤晒着肌肤,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重新获得“自我负责”的能力。施莱辛格写到:“(通过劳动,)他们肌肉结实了,体重增加了,自尊也回来了。”另一项解决大批失业人口就业问题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工程共花费一千二百亿小时的劳力,相当于全中国的人口去服务三天。                       
                                                                                               --谢炎《美国人个人主义价值观在新政中的体现》
              材料二: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带来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材料三: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活供应。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从1971年到1974年,苏联实际的军费开支平均增长速度约达12%;1974年苏联的实际军费比1960年增加了三倍左右。1975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其国民总收入的五分之一,占其预算支出的35%.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于美国的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20%。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1)根据材料一分析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二战后西方国家是如何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有何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问题,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关于民生问题,你有何启示?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 -1953年中国粮食需求量和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
              1950年1951年1952年1953年
              粮食需求量100147228350
              粮食产量100117128154
              --摘编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1)材料一突显出当时中国在粮食方面的什么问题?此后,中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现的最深刻变革是什么?
              材料二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条

              (2)材料二中的头条与当时的哪一运动有关?这一运动造成了什么后果?
              材料三1950-1990年中苏粮食产量走势图

              --[美]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3)据材料三,指出B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总趋势。这一时段苏联粮食产量所呈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5.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到19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张军谈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月6日,他命令所有银行关闭4 天,并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并在4小时之内通过紧急银行法,财政部根据紧急银行法采取的迅速行动,立即恢复了企业界信心。到4 月的第一个星期,货币便有10亿美元以上回流到银行,储藏者已将黄金送返联邦储备银行,财政部官员则只须发行少量新联邦储备货币。--[美]阿瑟•林克等《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
              材料三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苏联模式”的名称,并从该模式的弊端角度分析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
              (2)据材料二,从金融措施的角度说明罗斯福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 6. 近代以来,广告作为一种宣传形式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广告一  1769年7月24日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广告:8月3日(星期四),在查尔顿将拍卖94个年轻、健康的黑人。其中成年男子39人,成年女子24人,男孩15人,女孩16人。这些奴隶是由戴维和约翰•狄亚斯公司刚从塞拉利昂运达的。(注:塞拉利昂是西非国家,当时是欧洲奴隶的供应地,现为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1)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
              广告二   1912年北京《顺天时报》刊登章太炎征婚广告:第一条:以湖北籍女子为限。第二条: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字。第三条:要大家闺秀。第四条:要出身于学校,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敬,保持美德。第五条:反对缠足女子,丈夫死后,可以再嫁,夫妇不和,可以离婚。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广告三     20世纪30年代苏联“五年计划”海报: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特点。
            • 7. 农业发展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列国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鲁国首先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经行“初税亩”。初税亩的意思是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合法地承认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而一律取税……
              --梁方仲《中国经济史讲稿》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历史背景,并指出改革的结果。
                 材料二  1953年,毛泽东认为,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已经成了我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消除这一障碍的办法,就是要尽快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化走向集体化,使农业为工业服务。
              --肖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6年底中央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材料三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
              --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
                 材料四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
              如表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
              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
              1958200005876.029.4
              1959170006740.539.7
              1960143505105.0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
              (3)材料三、四的苏中两国的农业政策有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
              材料五  继任的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不再像胡佛那样主张“无为而治”,而是主张实行“开明政治”,对经济加强管理,他的口号是:“祖国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肖国亮 隋福民《世界经济史》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农业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作用。
            • 8. 改革的实践,深化了中国对市场经济的理解。阅读材料,下列问题。
              材料一  重农抑商是……古代世界各国所普遍遵循的一项经济原则。在中国,重农更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发展的全过程。
              -- 360百科《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1)材料一中的经济思想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经济思想的主要历史作用。
              材料二  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从重商主义开始。 重商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就是,把金银、货币看作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财富,拼命地追求金银货币,英国由于顺应历史潮流,一跃成为欧洲经济之首。
              --摘编自王丽庆 《试析近代英国重商主义的兴衰及其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西欧重商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一跃成为欧洲经济之首”的其他重要因素。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4)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9. 比较学习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耕稼劝,则农业崇,而弃本逐末者不得纵。由是,赋税可均而国用可足。”
              --【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选择了自由贸易,我们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而且,如果我们让别人有钱了,他们就能够向我们购买更多的产品……“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摘编自《工业先声》
              (1)材料一中两段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政策?分析说明其中一项政策在政治方面的影响。
              材料二  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材料三  1933年美国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凡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同时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摘编自《政府对农业的“哺育”》
              (2)据材料二、三归纳苏联和美国在农业调整举措上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分析其本质区别。
              材料四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五 亚洲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
              1
              3
              ,各国要想维持现有经济增长水平,内部基础设施投资平均每年需8000亿美元。现有的多边机构(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每年能够提供给亚洲国家的资金约为200亿美元。私人部门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的项目较难。亚洲经济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不能很好把高额存量资本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AIIB).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正式签署《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共同决定成立该行。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已是首屈一指,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据中国新闻网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实行材料四中政策的原因。结合材料五,谈谈中国倡导设立“亚投行”的现实背景。
            • 1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1950年前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现象产生的根源。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