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台湾局势由于朝鲜战争以及中国入朝参战而极度复杂化,并形成了海峡两岸之间分治对抗的局面将长期延续下去的环境和条件。中苏同盟关系得到加强的同时,新中国对于苏联在经济上以及其他方面的依赖(至少从短时段来看)大大加强了。新中国作为一个“革命国家”,愈加被排除在国际事务之外(包括联合国之外).中美之间的全面对抗进一步升级,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新中国在国际安全环境方面所面临的巨大压力,毛泽东和中共领导层在中国各种资源的配置中,将国防和军务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并使得以高度集中为主要标志的统制性计划经济模式成为唯一有可能实行的模式。
              --摘编自陈兼《六十年后再思考--朝鲜战争的起源与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国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现“在各种资源的配置巾,将国防和军备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的措施并加以评价。
            • 2. 某校学生开展“体验区域差异探寻城市发展 品味地方文化”的陕西游学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古都西安焕发新的活力。20世纪50年代,西安成为当时新建成的机械工业基地之一。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7项在西安地区布点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大部分专业西迁成立西安交通大学。西安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大城市之一。
              1992年,西安被列为对外开放的16个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之一,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条件。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西安定位为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阅读材料,归纳20世纪50年代西安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简述西安等内陆省会城市对外开放的意义。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从1760年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上实现城市化。而当时,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比例的6.5%。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9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2%。

              ——摘编自马先标等《世界城市化历程回顾》

               材料二

              ——引自许抄军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英国实现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任意选取三个阶段进行解读。

            • 4.

              阅读下列史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请结合当时 中国政治、经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所说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自救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先进中国人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依据材料二归纳“独特发展道路”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设厂数

              资本

              (千元)

              1872-1894年

              53

              4 697

              19

              16 196

              103

              28 000

              1895-1913年

              463

              90 801

              86

              28 469

              136

              103 153

              (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3)依据材料三,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中的商办企业的原因。




              材料四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主编陆学艺教授认为:“当代中国经历了五次结构性的社会大流动:第一次是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这种重塑实际上意味着原有阶级阶层关系和位序结构的彻底颠覆。第二次是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多维二元身份体系的建构,赋予社会成员以不同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身份,不同身份的人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福利和社会地位,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地位随政治运动发生显著沉浮。第三次是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社会流动的失序,政治运动对社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第四次是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九一年社会分化与流动模式的转换,不仅原来的阶层发生了分化,新的阶层也开始出现。第五次是一九九二年以来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初步成型,形成了一种由十个主要基于职业的社会阶层组成的新阶层结构,在该结构中,不同阶层所处的等级位序也初步被确立起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深刻影响前三次社会大流动标志性政治事件?分析后二次社会大流动反映了怎样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产品名 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7.9 219.5 1144.6 514.9 27.8 144.8 65.2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5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 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并归纳这一“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三五”(1966-1970):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
              “四五”(1971-1975):严重失控 调整战略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 闯关 治理 整顿
              “八五”(1991-1995):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五年计划,概括其特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评析。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时期

              姓名(字)

              西汉

              班 超 班 彪(史学家) 扬 雄(文学家) 韩延寿(画家)卫 青 霍去病

              宋代

              周敦颐(字茂叔) 欧阳修(字永叔) 陆 游(字放翁) 岳 飞(字鹏举) 韩世忠(字靓臣)

              晚清与近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康有为 黄兴 陈独秀 李大钊 叶 挺 邹韬奋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刘开国 朱援朝 王建设 董跃进 张超美 艾计划 李卫兵 肖灭资

              改革开放以来

              刘向东 洪俊杰 张小康 陈春莲 杨 萍文周亮 唐 柳 童安娜 赵丽莎 徐杨卓夫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方视察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引自《中国青年报》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八五”计划期间“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概括这一讲话有何重大意义?

              (3)根据材料,指出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 9. 中国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艰难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1895—1899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大事记(部分)

              1954年,同仁堂掌门人乐松生在《同仁堂公私合营协议》签字:1955年,同仁堂制药厂被划归中国药材公司北京市公司管理,同仁堂被合并到“宣武区药厂”。同仁堂药店归大栅栏红旗街道管理。

              1966年夏,大栅栏同仁堂药店的老匾被毁,同仁堂药店改名为北京中药店。

              1979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同仁堂厂、店牌号恢复,同仁堂焕发出新的生机。

              1989年,“同仁堂”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

              1997年,同仁堂从集团拆分出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在上证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组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阶段特征。并结合有关背景归纳导致这些特征产生的主要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50年代以来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对同仁堂发展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 10.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 605起,1842年达到31 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3)对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原因,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由此可得到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