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7、(26分)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方式和观念往往折射经济发展的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材料二   此前人们的生活消费都纳入到封建社会严密的体系之中,衣食住行都有严密的规章典制……但到了晚清,封建力量衰退,尤其在租借,封建专权的力量更受削弱,使平民也有权去挥霍享乐。到了19世纪的70—80年代,崇尚奢靡的消费风潮愈演愈烈。

              材料三  住在无锡市市区的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间全家的每一笔开销。下面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单位:元

              1958年

              1978年

              1988年

              1998年

              2008年

              7.98

              3.07

              15.22

              90.9

              268.95

              材料四  五十年代,许多上海家庭都把余钱用于购买缝纫机。这样既能自制一家老少四季衣服,还能帮人做衣服收回成本。……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谈及消费很多人认为总重要的该花的钱是用于掌握信息、文化知识。相当多的上海市民不在固守“无债一身轻”的传统观念,越越多的人接受消费贷款。      ——摘编自《变化中的上海市民消费观》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上海消费风气的变化,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3)据材料三,分别概括1958——1978年和1978——2008年国庆消费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10分)

                 (4)结合以上材料,你对不同时期的消费有何认识?(4分)

            • 2.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中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3.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信息交流工具,语言对于研究社会变迁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58年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日后英国文书都用英语书写,遇到中英文意冲突时,以英文为准。

              1862年

              广州买办唐廷枢,因为目睹“诸友不通英语,吃亏者有之,受人欺瞒者有之,……受人凌辱者有之”,特地发奋编写的英语教科书《英语集全》出版。此书不但方便中国人自学英语,也可以让英美人士学习汉语,风行海内。

              1868年

              (同文馆学生)张徳彝首译了“自行车”,“电报”“螺丝”,还向国人介绍了诸如“蒸汽机”“升降机”“管道煤气”“标点符号”乃至“巧克力”等新事物。

              1877年5月

              《申报》一则启事招买办,要求“须识英语并熟于进出口各货生意”。

              1891年

              《纽约时报》刊发消息:“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

              1904年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以英语教育为重要内容的近现代新式教育的正式确立。

              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后,民国初年英语教学在晚清及清末已进行了几十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日渐巩固。

              以“英语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为题,运用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述。
              (要求:1.观点明确清楚 2.论述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