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三民主义理想来源有三:英美民主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苏联革命专政思想。20世纪20年代之前,在孙中山的政治实践中,英、美民主主义占据较大比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相对比较微弱。但随着1917年孙中山政治上的不断遭受挫折,他对英、美民主主义虽继续抱有强烈希望,但同时开始重视中国文化传统,1921年后,孙中山回归传统的痕迹越益明显。孙中山开始相信,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从而“规抚”外来思想才能成为其政治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孙中山又把目光转向新生的苏俄,经过审慎的研究和思考,对苏俄革命经验作出了选择。在政治哲学领域,孙中山把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加以融合,声称“三民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在政治制度领域,孙中山把苏共治国模式移入中国,完善“以党治国”的思想。在政党建设方面,孙中山吸取苏共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经验,使国民党有了新的现代政党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高华《革命年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种思想来源在三民主义完善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第三种思想来源的政治影响。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已故领袖孙中山先生看清楚我们主要的敌人是帝国主义,于是定下了革命的民族主义。又看清楚帝国主义借以剥削中国人民的重要工具,是军阀、大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又定下了革命的民权主义与民生主义。
              --毛泽东《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先生创立三民主义的原因。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高举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创立中国同盟会,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胡锦涛主席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推动作用。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等内容,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民主革命完成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的纲领。
              材料二 毛泽东评价《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时指出:“这篇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上述材料均摘自岳麓版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旧民主义革命有哪些区别?
              (2)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新三民主义。
            • 4. 关注民生是自古以来思想家、政治家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材料二  1912年10月,孙中山说:“鄙人对于社会主义,实欢迎其利国福民之神圣……实行社会主义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各得其所。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众人能够共产”。--节选于《孙中山全集》材料三  不过在政府方面,两场大战短期内都造成了一种对受苦人的青任意识。对变革的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变得更强烈。1944年战时政府施行了“教育法”,1945年又有家庭津贴。作为1945年的大选获胜者,占多数的工党政府承担了变革重任,它的主要特点是承担了普遍救助的责任(如对教育、健康和国民保险),为有利于整个社会,这种普遍救助垄断了早先体力劳动者自有的救助方式。主要为了应付经济困境,现金救助以最低水平支付。
              --萨尼《英国福利国家的起源与特点》
              请回答:
              (1)为了保障民生,孟子制定了怎样的制度规范?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理解的“社会主义”的特征和实现途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
            • 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孙中山全集》第六卷
              材料二  他(孙中山)总是寻觅合作伙伴,而向秘密会党、中国军阀、美国银行家、法国军官、日本官僚寻求支援。
              --[法]白吉尔:《孙逸仙》
              他的绝大部分计划都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在半个世纪还多一点的时间之内,中国并没有在什么地方铺设过那么多英里的铁路,可是,在袁世凯统治之下,在他担任铁路总办之时,他却打算在十年之内完成一个庞大的修造铁路的计划,除了一个自吹自擂的人以外,有谁愿意把这样一个有如幻想曲的《实业计划》加之于广大群众呢?
              --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材料三  孙中山不但为手创民国之元勋,且为中国及亚东历史上第一大人物。……对孙中山,勿爱其长而因铲其短,勿恨其过而并没其功,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
              --张謇在南通各界纪念孙中山大会上的讲话(192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要提出民生主义?这反映了孙中山怎样的思想特质?
              (2)材料三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孙中山?请运用这一视角并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孙中山的认识。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子•治国》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记载:“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财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民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管子还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既贫且弱”,人民生活困苦。孙中山说:“……欧美自政治革命而后,人人有自由平等,各得肆力于工商事业,经济进步,机器发明,而生产之力为之大增,得有土地及资本之优势者,悉成暴富,而无土地及资本之人,则转因之谋食日艰。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则贫富之阶级日分,而民生之问题起矣。”
              孙中山指出:“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不用国家的力量来经营,任由中国私人或者外国商人来经营,将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私人的资本发达,也要生出大富阶级的不平均。”
              材料三  毛泽东在阐述人民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时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要……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建国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法律是上层建筑,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他又说:“我们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厂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明确指出了未来中国发展经济的道路和方式,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在党的八大上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重要任务提出采。
              (1)据材料一,归纳管子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回答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提出的背景和基本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和改善民生所作成功探索的史实,分析中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理由。
            • 7. 材料一“此孟子特明升平,授民权、开议院之制。盖今之立宪体,君民共主法也……以 国者国人公共之物,当与民公任之也。孔子之为《洪范》曰:‘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是也。’尧之 师锡众曰:‘盘庚之命,众至庭。,皆是民权共政之体,孔子创立,而孟子述之。”--康有为《孟子微》
              材料二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 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 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训政时期即“以党 治国”时期,宪政时期即“还政于民”时期。--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的宪政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是如何认识中国宪政的发展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与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差异。
            • 8.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清末,改良派介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宪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列 ……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他主张博爱,此乃孔子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哲学宋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哲学家张东称说,民主不仅是一个政治制度而已,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一个精神,一种社会组织、生活态度、思维方法,同时是个理想,民主主义等于一个文化之全体。
                 著名学者罗隆基在民主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民主。依据我的见解,是人类一种生活的方法,是一种做的道理,是一种人生哲学。民主绝对不止是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摘编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即民权主义)、社会革命(即民生主义)毕其功于一役。
              --《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围绕着土地政策展开激烈论战。保皇派坚决反对革命派的土地政策,攻击革命派“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危害国本,煽动下等社会革命,制造社会动乱。革命派指出:天下田应为天下人同耕。地主垄断土地,徒手坐食,不利于生产和社会发展,只有“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政策,才能使生产事业得到发展。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三  辛亥革命还只是在微弱的共和思想光环下的王朝更替。关键不在于辛亥革命采取的理论体系,而是应该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发展速度。辛亥革命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远未达到法国大革命时候的水平。根据现在的研究,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的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的识字率都高于中国。
              --朱宗震《真假共和》
              (1)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说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实质。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多种原因。
              (2)材料三称辛亥革命的结局是“王朝更替”。请指出“王朝更替”的确切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结局的历史必然性。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