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材料二  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1)依据材料概括商鞅和王安石治国方略的不同特点,概括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法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 2.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现代政治理论告诉我们,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档的。……王安石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但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在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道:“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
                                                                                                                         --张剑锋《天变到底足不足畏》
              材料二  及神宗朝,荆人(指王安石)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性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顾炎武《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三  王安石的学术观点截然不同于所谓的纯儒或俗儒……要实行变法,就不能不在事实上背离保守的儒学,汲取管仲商鞍的变法思想。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王安石的“三不足”言论有何积极意义?据材料一指出富弼对“三不足”言论感到十分震惊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与“国事日非”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从变法思想及实践两方面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 3. 中国古代政治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保甲之法,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战阵。……自是四方争言农田水利,古陂废堰,悉务兴复。……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有利于推进公平正义、社会进步?
              (2)依据材料二,说明王安石变法是怎样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的?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街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农民都不识字呀。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吴明明《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
                  材料二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而祸乱极矣。”另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
              (2)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 5.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的认识。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践,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 ……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
            • 7. 材料一 南宋的吕中说,如果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得以尽行,则不会有熙宁之急政……又说,熙宁时期“引用小人自安石始……盖安石之法扰出于所学,章子厚(俘)之法将托安石以报私怨耳,至蔡京则又托绍述以奉人主(徽宗)之侈心耳,愈变愈下,所以致中原之祸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指出:“国民之交敞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国疟民,而尚未足以亡……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缩、章俘、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同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摘编自《宋大事记讲义》等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忠和王夫之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易法有“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的初衷,但机制的实质恰是减少商品流通量,剥削商人,将商人的利益“归之公上”。……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法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
              --周筱赟、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材料二    由于日本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军事工业又占有极大的比重,加之经
              营庞大的国营企业经常亏损。1880年,明治政府决定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明治政府“处理”国家工矿企业,价格极为低廉,实际上几乎等于无偿转让。
              --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官(国)营经济弊端的整体认识。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各地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将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百分之二十的年利率贷给农民、城市手工业者。
              王安石于熙宁四年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工料由当地居民分派。
              王安石于熙宁五年(1071年)下令各地清量土地,按土地肥瘠定为五等,以此为依据收税。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王安石,两次任宰相,两次被罢免,历来颇具争议,褒贬不一。宋高宗赵构“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他的改革高度赞同。1944年,美国华莱士说青苗法对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扭转有参考价值。--百家讲坛资源网: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
              (2)请从材料二历史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综合上述材料给予王安石身份评价,你认为恰当的说法应是?
            • 10.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良畴委(弃)而不开,柔(嫩)桑枯而不采。”
              --《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二“不田者多,游食之口,三分居二。”
              --《魏书•韩麒麟传》
                  材料三   (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1)据三则材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改革中为解决民生问题而采取的与土地相关的措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