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了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它往往从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和利益出发,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理性情感,而另一方面它的非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于民族主义的肌体。这种二律背反,使得民族主义在国际格局中的演变中始终起着“双刃剑”的作用。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了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它往往从本民族的认同、归属和利益出发,充分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排斥或否定其他民族的利益。因此民族主义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反对民族歧视、争取民族独立、维护民族利益的理性情感,而另一方面它的非理性即自私、狭隘、利己和排他性却盘根错节于民族主义的肌体。这种二律背反,使得民族主义在国际格局中的演变中始终起着“双刃剑”的作用。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3.

              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徙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卷,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 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心。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卷。

              材料三 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




              (3)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 4.

              历史: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含、上含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4分)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11分)

              52【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的自然自由,就是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不处在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之下,只以自然法作为他的准绳。……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一切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洛克《政府论·论奴役》

                  材料二 土地上所有自然生产的果实和它所养活的兽类,既是自然自发地生产的,就都归人类所共有;……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所进行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是正当地属于他的。只要他使任何东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他就已经掺进他的劳动,在这上面掺加他自己所有的某些东西,因而使它成为他的财产。——洛克《政府论·论财产》

              (1)材料一阐述了哪几种“自由”,其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综合材料一、二,分析以上思想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1分)

              5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材料二 1995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1)据材料一,归纳并简要评价毛奇和司马穰的战争观。 (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麦克纳马拉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的原因。 (5分)

              5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鸿章经历简表(部分)

              (1)据材料概括1863—1901年李鸿章的主要活动,并简要评价。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展开上述活动的背景。 (6分)

            • 5.

              考生在A、B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题号后面的方框。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历史的运动常有宗教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的历史,即从13世纪起到17世纪才常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加尔文的信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却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据恩格斯的评论 

              材料二 加尔文提出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 “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材料三  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执事是由信徒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员……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由长老12人和牧师5人组成……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编》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采取何种形式?为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恩格斯为什么称“加尔文的信条只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的大胆的分子的要求”?(8分)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B.【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                    

              材料四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美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


              (2)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钱投入钱柜叮当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二 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一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扣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恩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被动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一一路德《拉丁文作品第一卷序言》

              材料四 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路德阐述了什么观点?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对于科学教育及科学传播的贡献更多于新教,一些新教徒教育改革者也承认知识水准受到耶稣会学校“极大促进和加强”;耶稣会在向全球传播信仰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传播,中国最早对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接触也正是缘于利玛窦等耶稣会士。路德与加尔文都曾公开对日心说报以鄙夷,而最先对日心说提出强烈抗议的也是新教徒,而天主教最终裁定哥白尼为异端也有很多程度上是迫于新教徒的压力。

              但是,新教“如何得救?不凭善功,惟凭信心”,“权威何在?不在教会,惟独圣经”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有所促进。首先,人们认为“自然之书”是上帝的完美作品,所以探索自然便是更深入地体验自然的完美,于是科学探索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其次,剥夺了教会的权威的观念意味着新教更强调个人的理解,使学者的自主思考和自由评论更为充分了。最后,所谓的新教伦理使得世俗工作更受重视,而科学活动——尤其是实用性的科学成就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哪一种宗教,对于科学的发展都会同时具有促进和束缚的影响,与其把宗教改革对科学革命的促进作用归功于新教的独特主张,不如说是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

              ——摘编自古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教与科学革命的关系。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新教与天主教的冲突本身催化了科学及社会变革的某些进度”这一观点?

            • 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托马斯·闵采尔认为圣灵的根本就是理性,他反对将信仰和理性对立起来,反对路德的因信称义,否认《圣经》是唯一无误的启示;认为启示就是人的理性觉醒,就是内召之光,通过这种活的启示,人人都能进入天国;并且天国不仅属于来世。他号召信徒用实际行动包括武装斗争的形式进行社会改革,来实现上帝的公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托马斯·闵采尔》

              材料二

                 1523~1524年,闵采尔在阿尔斯特德镇任牧师,在这期间,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和政治理论,上帝的意志就是不为自己而为社会谋利益,那些为私利而损害社会的富人和剥削者才是不敬上帝的人。

              ——摘编自孔祥民《德国宗教改革与农民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闵采尔思想主张的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闵采尔的思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