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维新变法在教育改革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四年七月十八日在废藩置县后不久即设立了文部省,……(文部省)把确立学校制度作为当务之急。……以前的学问只限于士人以上的阶层,学制颁布以后则普通人即“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子”(后又加进卒)都能进学校学习。……学制明确表示由文部省统辖全国的学政,并制定了学区制,……小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是欧美教科书的翻译本、改编本和福泽谕吉的《劝学》、《世界国尽》等启蒙教材。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材料二 除去抓印把子的政权变革(制度局之设),维新派最重视的就是科举变革。他们不仅将变科举视为培育人才的百年大计,还视科举改革为士人意识转换的枢纽。……他们也将清朝在近代的积弱积贫,国势日衰,国土日削的局面归咎于八股。……百日维新开始不久,光绪帝即下诏谕令自下科开始乡试会考及生童岁科各试,废除八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而且针对以往八股取士时考官偏重楷法,但求文字漂亮之弊,强调考官“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推动科举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科举改革的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上的不同之处。
            • 2. 近代俄、日两国改革影响深远,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皇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农民实现人身自由。……规定全部土地仍属于地主所有,农民可以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高出于土地实际价格二三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债条例》,规定凡领取俸禄者均须献出俸禄,由政府按其俸禄多寡发给“金禄公债”。……通过赎买办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禄的意义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为一个阶级瓦解了。而且没有发生大的叛乱就实现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债取代了俸禄,既可以减轻财政困难,又可以使武士们将公债转化为资本,去从事工商业活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农奴在1861年改革中获得了哪些权利?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剥夺武士封建特权的措施。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响。两国改革对待传统势力的做法,对你有何启示?
            • 3. 材料一  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王安石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等,初入学为外舍生,经年考月试便能逐渐升为上舍生;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可以免试授官,中等的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殿试后也可授官,从而使学校教育与仕进的结合更加紧密。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63年6月18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国务会议提交的《大学章程》,取消了教育部督学对大学的种种干预,恢复了1835年被尼古拉一世取消的大学自治。……1864年6月14日,颁布了《关于初等国民学校条例》,其中规定允许社会团体和私人创办小学。……1864年11月19日,颁布了《中学章程》. 根据这个章程,中学分为古典中学和实用中学(重点学习数学与自然科学)两类。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三  维新伊始,先破陋习,特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此非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
              --《教育大旨》(日本文部省,1879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哪一项措施?实施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历山大二世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教育与改革的认识。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起,日本开始逐渐摆脱中华法系的影响,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迈进。推翻幕府统治不久,明治政府就颁布了《五条誓文》.紧接着,明治政府又颁布了<维新政体书》,确立了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法。……1889年以后,日本以宪法的制定颁布为标志开始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活动。……虽然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存在与日本法律传统的冲突,然而其自古就有着善于移植外来文化并将之与本民族融合的本领……此外,日本一直未处于亚洲文化中心位置……日本民族这种独有的文化特性使得其既能够对西方法律加以借鉴和改造,又能对之进行相应的本土化,从而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体系,为日本的近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可以说,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思想一直贯穿于日本法治近代化过程。
              --冯玉军《中日两国法治近代化的三元比较》
              材料二 戊戌变法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范本,是康、梁对于实践西方的法治文明和实现法治国家的一次尝试。这次变法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君主立宪,措施就是设国会、定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康、粱的维新思想把中国近代法律思想推进了一步,预示着封建法律思想的结束。……戊戌变法是有史以来对封建法制批判最为全面的。从立法、司法以及立法、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到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选举制度以及与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等各个方面,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否定或批判。……同时,改良派的变法思想也增强了人们对民主与法制的要求。
              --马聪《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政治法律思想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法治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中康、梁关于法治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对各自国家建立法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维新变法在教育改革方面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四年七月十八日在废藩置县后不久即设立了文部省,……(文部省)把确立学校制度作为当务之急。……以前的学问只限于士人以上的阶层,学制颁布以后则普通人即“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子”(后又加进卒)都能进学校学习。……学制明确表示由文部省统辖全国的学政,并制定了学区制,……小学校使用的教科书是欧美教科书的翻译本、改编本和福泽谕吉的《劝学》、《世界国尽》等启蒙教材。
              --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除去抓印把子的政权变革(制度局之设),维新派最重视的就是科举变革。他们不仅将变科举视为培育人才的百年大计,还视科举改革委士人意识转换的枢纽。……他们也将清朝在近代的积弱积贫,国势日衰,国土日削的局面归咎于八股。……百日维新开始不久,光绪帝即下诏谕令自下科开始乡试会考及生童岁科各试,废除八股文,一律改为试策论……而且针对以往八股取士时考官偏重楷法,但求文字漂亮之弊,强调考官“不得凭楷法之优劣为高下。”
              --张鸣《再说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推动科举改革的原因?并概括科举改革的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教育改革上的不同之处。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日本人说:明治维新“为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识贫弱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的一大紧急任务。
              --木户孝允《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
              材料二            明治政府教育纪事(节选)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新《学制》,迅速普及教育。
              1881年制定《中学教学大纲》。
              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
              1871年,在工部省设立“工学案”,专门负责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
              1896年3月,国会通过《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
              材料三           日本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率
              年代188518901910
              比率1.8%2.1%2.3%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材料四《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处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肖兴安 熊家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木户孝允认为“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的理由。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主要举措。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 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易法有“平物价,通有无”、“抑兼并”的初衷,但机制的实质恰是减少商品流通量,剥削商人,将商人的利益“归之公上”。……作为王安石发展商业的一项长期政策,政府财政的压力迫使市易法走向商业垄断的官营道路。大规模的官营垄断必然是低效率的,官营垄断如要运营下去,就不能亏本,就只能依靠超经济的行政力量剥削消费者和商人,进而造成整个社会经济处于低水平。
              --周筱赟、陈志广《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
              材料二    由于日本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军事工业又占有极大的比重,加之经
              营庞大的国营企业经常亏损。1880年,明治政府决定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明治政府“处理”国家工矿企业,价格极为低廉,实际上几乎等于无偿转让。
              --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主要措施。
              (3)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官(国)营经济弊端的整体认识。
            • 8.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五条誓文》,开始“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了一条耀眼却又悲剧的近代崛起之路。为了建立一个在实力上能和西方列强分庭抗礼的国家,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奠定了日本近代崛起的基础。日本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构筑了明治中央集权国家,大力发展资本主义,迅速地完成了近代化,国家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按照西方模式编练军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近代军队,对陆海军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到二十世纪初,日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大大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日本崛起史,对我们的中国今天的崛起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剖析其中的原因。近代时期,日本政府基于“鸦片战争”的天赐前鉴,迅速调整政策开国,走进了世界近代化的历程。1871年日本派遣使节团出使欧美各国,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文物制度的吃惊和对西方的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让他们下定决心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很快,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思想观念连同生活习俗纷纷传入。但是日本在通过国内的改革实现强盛的同时,却走上了畸形的崛起之路,这也注定了日本的近代崛起的悲剧性。
              --孟晓旭《日本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说明其影响。(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可以借鉴明治维新的哪些成功因素。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9年帝国宪法下的日本统治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帝国宪法是日本政治近代化开始的重要标志,同时日本也从此走向了一条背离现代政治原则的道路。据材料一,说明其主要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所说的“巨大失误”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影响。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为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扶植资本主义成长,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到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  (戊戌年)五月十六日上谕云:“农务为富国根本,亟宜振兴。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准空言搪塞。”
              六月廿九日谕云:“训农通商,为立国大端,前迭谕各省整顿农务、工务、商务,以冀开辟利源,各处办理如何,现尚未据奏报。著即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府州县,皆立农务学堂。”
              七月十三日谕云:“现在讲求商务,业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并谕令上海、汉口试办商务局,拟定办法奏闻,现尚未据奏到。商会即商务之一端,著刘坤一等,归案迅速妥筹具奏。”
              --摘编自(清)宋玉卿《戊壬录》
              (1)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步骤。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在兴办实业的内容方面有何不同?综合以上材料,从策略的角度说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