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表),其主要目的是(  )
              类别篇数比例
              列强在中国21547.4%
              经济/财政/商务8719.2%
              总论194.2%
              A.希望得到列强支持
              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D.为变法制造舆论
            • 2. 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一书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指的是(  )
              A.经济近代化
              B.政治民主化
              C.军事科技化
              D.文化大众化
            • 3.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上书的主要目的。
                  材料二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2)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 4. “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与材料联系最直接的事件是(  )
              A.甲午海战
              B.公车上书
              C.戊戌变法
              D.瓜分狂潮
            • 5. 材料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光绪帝和维新派全变、大变的急进变革主张,造成整个社会结构的强烈震荡,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今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光绪帝严惩阻挠变法的官员,树敌太多。至于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又在庞大士人群体中引起普遍恐慌。
              几个书生的所做所为就要导致清朝的崩溃了,慈禧太后不得不走出来稳定政局,吞下“血腥政变”的恶果。
              --《详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透过细节看清朝》
              (1)根据材料,概括慈禧太后对戊戌变法态度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慈禧太后与戊戌政变。
            • 6. 材料一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人之为也”。(自序)揆之于人事,则应顺时而动,有所作为,若“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故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如此,才可“日趋于善”。
              --《变法通议》
                  材料三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012年)
              (1)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点,从阶级的角度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认识。
            • 7.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议论终于一步一步地转化为一场社会运动。”这场“社会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安庆内军械所的创设
              B.公车上书
              C.《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D.武昌起义
            • 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歆(西汉末年刘歆)窥见此,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因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请回答
              (l)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
              (2)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的含义。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留美幼童返国后职业(职务)分配统计表(部分)
              职业(职务)人数
              国务总理、外交部长、公使、海关官员、铁路官员、电报局官员、陆海军军官等63人
              军医、教师、铁路工程师、律师、冶矿技师等28人
              经营商业8人
              注: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均于光绪七年(1881年)撤回。
              --摘编自高宗鲁《中国幼童留美史》材料二  1898-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
              年份18981899190019011902190319041905
              人数9714315926672712422557约8000
              --摘编自李协京《近代中国的赴日留学生》现查各学校共有中国学生一千三百余人,其中学文科者一千一百余人,学武科者二百余人,其数不为不多。
              --摘自驻日公使杨枢《具陈兼管学务情形折》(1904年1月)本校为中国女子留学生特设速成师范学堂,教授普通学科,要使此等卒业生,担任祖国女子教育,以资其开进辅导。
              --摘自《日本东亚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速成师范学堂章程》材料三  中国国家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摘自张久春等《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1)材料一中,留美幼童返国后的职业主要集中于哪几类?由此推断清政府选派留美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生赴日留学的状况。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促成当时留日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派遣学生赴苏留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4)简评上述三个时段留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10. “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