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2. 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  )
              A.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志同道合
              B.慈禧太后同意有限变法
              C.光绪帝欲借助改革夺回政权
              D.慈禧太后支持全面变法
            •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
            • 4. “每一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下列说法能印证其观点的有(  )
              ①“俄国的士兵在1855年和在1812年时一样勇敢地作战”,但结局大为不同 
              ②俄国工业资本家30%是农奴身份,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 
              ③日本天皇集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统帅权于一身 
              ④康有为上书:“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敌机遍伏,即无强敌之副,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如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B.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C.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D.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 6. “公车上书”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  )
              A.“迁都定天下之本”
              B.“变法成天下之治”
              C.“下诏鼓天下之气”
              D.“练兵强天下之势”
            • 7.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
              (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材料三  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
            • 8. 甲午战后,“忧时之士感栗危惧,深怵亡国灭种之痛,于是       运动一时大起,继之以        运动,皆风靡一时,二者虽背道而驰,而其意在救亡则同也。”文横线处的文字分别是(  )
              A.维新  义和
              B.维新   新政
              C.新政   预备立宪
              D.太平天国   义和团
            • 9. 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扬民权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B.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
              C.宣扬民权民主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D.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