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清雍正帝即位后,考虑到绅衿(绅,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衿,泛指地方上体面的人)不法,虐待佃户尤甚,因此注意打击不法绅衿。雍正五年(1727年),定出田主凌虐佃户及佃户欺慢田主之例,规定秀才监生“私置板棍,擅责佃户”,“革去衣顶职衔”,并“杖八十”。至雍正十二年加以改定,律文是:“凡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勘实,乡绅照违制律议处,衿监吏员革去衣顶职衔,照律治罪。如将佃户妇女占为婢妾,皆革去衣顶职衔,按律治罪。至于奸顽佃户,拖欠租课,欺慢田主者,照律治罪,所欠之租,照数追给田主。”将绅衿擅责佃户以满刑论处,表现了严厉禁止绅衿凌虐佃农的态度。这种主佃关系律例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地主非法虐待农民,对其特权有所抑制,较前确是一个进步。
              --摘编自梅朝荣《大改革家雍正反对利益集团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调整主佃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雍正帝调整主佃关系的影响。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井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涯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 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 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 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
            • 3. 材料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兴办太学;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赋诗,罢贴经、墨义。最终以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而失败。
                  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由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主持的。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被称为“熙宁兴学”。主要有以下内容: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改革科举制等。“熙宁兴学”也难以避免失败的悲剧。
                  第三次兴学运动是由蔡京主持的,意图继承熙宁新法来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恢复和发展“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史称“崇宁兴学”。“崇宁兴学”的措施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此次兴学虽不免失败的教训,但是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起的作用超过前两次。
              --摘编自张西梅《浅论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及失败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教育改革的内容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教育改革的影响。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铜钱早在东周后期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后世一直得到广泛的使用,到了晚唐至宋代不但铸币数量大增,货币制度亦趋向复杂,……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但奇怪的是,中国人很少使用这些贵重金属货币。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当时政府和商人都面临着如何长途运送大量货币的问题。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为解决币源压力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纸币的背景,并指出纸币出现的意义。
            • 5. 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
              材料一  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三载一考,三考黜陟幽明。……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
              --《魏书•高祖纪》
              [注]“宪章”指效法;“黜陟幽明”指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甫尔”是始初的意思。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整顿吏治的措施。
              材料二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大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廷录用,更多的是通过“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
              [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政治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范仲淹向皇帝建议)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参考履行无阙者,以名闻。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
              --《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四  (宋神宗)熙宁四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
              --《中国思想通史》
              [注]“阙”为空缺之意;“经义”指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策论”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3)指出材料三、四涉及的改革领域,归纳范仲淹和王安石二人的相同主张并简要评价。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仓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这首诗,歌颂的是中国法制史上一个以废除肉刑为中心的刑罚改革的故事。
              缇萦是汉文帝时期太仓令淳于意的女儿。她靠着敲打皇宫外设置的报警用的“路鼓”,向汉文帝上书申诉:“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他如今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觉得有道理,也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于公元前167年下诏废肉刑,进行刑制改革。具体的改革方案:
              1、把黔(脸上刻墨并服无期刑)改为凳钳城旦(有期刑附加头发剃光、脖子上套铁圈) 
              2、把剔(割鼻子并服无期刑)改为答三百(有期刑附加打三百板子) 
              3、把斩左止(斩去左脚并服无期刑)改为答五百(有期刑附加打五百板子) 
              4、把斩右止(斩去右脚并服无期刑)改为弃市(死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汉文帝废肉刑的背景。
              (2)如何评价其改革。
            • 7. 改革往往对本国的发展有巨大影响,下面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是(  )
              A.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
              B.明治维新、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
              D.商鞅变法、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 8. 材料一《神宗实录•万历十八年二月》中对一条鞭法的说明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丁粮必输于官。”
              --《神宗实录》
              材料二  朱元璋认为元末商税太重,改二十税一为三十税一,并扩大免税范围。明中叶以后又推行两项政策:一是嘉靖八年(1530)轮班匠制度的取消;二是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的推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改革的影响。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著民族首领充当地方各级土官,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军政机构,允其世袭。随着西南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之间的通婚、杂居日益普遍,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出于经济上的强烈要求,各民族人民也希望打破人为的界限,实现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统一。土民与土司的矛盾日益激化,土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严重动摇了土司制度的根基。由于土司的抗拒朝命甚至拥兵反叛,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严重威胁。清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勘定噶尔丹之乱后,基本实现全国统一。清朝经济发展,国库充裕。清雍正年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废除土司,改由朝廷派流官统治。 雍正朝“改土归流”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有计划、有步骤以武力征服,第三阶段以声势推动自动“改流”。 “改土归流”使西南各民族经济、文化有了长足的进步。
              --摘编自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年间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条件。
              (2)简析“改土归流”的历史作用。
            • 10. 材料一  春秋前期,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优劣分等次征税。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羊传》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材料二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废除贵族的官爵世袭制度,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尽地力”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废沟洫”铲除井田疆界以便兴修水利;买行“平籴法“平衡粮价;制定《法经》六篇,其中《盗法》和《贼法》主要惩罚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和人身伤害的法律,《囚法》和《捕法》是拘捕和惩办“盗贼“的法律。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比较战国前期李悝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在主要内容上有何异同?
              (2)为什么李悝变法会与春秋时期的改革有所不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