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
              -甘地《圣•雄茂言录》
                  材料二  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撅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克里帕拉尼《甘地》
                  材料三  人们只需要打开每天的报纸就会知道,宗教分歧是当今世界一个爆炸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素……对此的反应要么是退回我们自己的团体之中,将藩篱筑得更高;要么要将宗教因素撇在脑后。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宗教多样性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某种互相尊重和与不同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邻居真诚对话的基础,一个我们能够由此出发,共同努力面对困扰人类的深层伦理和精神问题的基础。
              -朱迪丝•博玲《中国文化朝勤:宗教多样性探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结剖听学知识,列举其思想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活动。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甘地的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上述材料,谈谈甘地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启示。
            • 2. 在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作出了各自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历史家一向在褒贬品评人物,在临到秦始皇头上则觉得题材之大,牵涉之多,不容易随便处置。他的残酷无道达到离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谴责?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工作,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为什么黄仁宇认为对秦始皇的评价“不容易随意处置”,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印度“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
              材料三  1980年1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说,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主要是三件大事:一、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三、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针对“三件大事”邓小平分别提出了哪些政策或方案。请用一句话概括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地位。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庆历中,议弛茶盐之禁及减商税。范文正以为不可: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贾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今为计莫若先省国用;国用有余,当先宽赋役;然后及商贾。弛禁非所当先也。其议遂寝。--沈括《梦溪笔谈》
              (1)请摘录材料一中能体现范文正经济思想的内容,并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该经济思想。
              材料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18年夏至1920年春为第一阶段,1920年春至1921年春为第二阶段。……据苏俄中央统计局统计,1918-1919年度在26个省运达的粮食总量中有56%是粮食投机小贩运来的。城市居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以10倍的高价从黑市上购买食品和日用品。1919年春,在15个城市居民面包消费量中,从黑市上购买的占60%.经济状况的极端恶化,使人民的生活陷入空前的困苦中。人们连续几年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由于饥荒和营养不良,流行性疾病一度泛滥。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苏俄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上的对策。
              材料三  整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货币主义者都是凯恩斯主义者的主要陪衬。在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领导下,他们对凯恩斯的政策与理论提出了有效的反对。凯恩斯主义者于20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消费函数模型,没有考虑货币的作用,也没有考虑价格或价格水平。
              --[美]哈里•兰德雷斯和大卫•C•柯南德尔《经济思想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货币学派的具体主张,并说明美国和英国开始实行货币主义的执政者及其经济措施。
              (4)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结合材料二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2)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苏俄是怎样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一和材料四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相同之处?
              (4)分析上述五则材料,你是如何理解不同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52年-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粮食棉花原油
              1952年1.63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亿吨44万吨
              1956年1.92亿吨144.5万吨447万吨11.0亿吨116万吨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56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变化的经济(政策)因素。
              材料二

              (2)材料二中①所示阶段粮食产量变化的政策因素是什么?材料②③所示阶段苏俄(联)粮食产量增长的政策因素是什么并分析其特点?
              材料三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新的法案除了继续实施耕地面积消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1909~1914年“平价”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归还政府贷款。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农业调整法》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
            • 6.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1950年前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现象产生的根源。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四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是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指的是什么?该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的作用发生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两次重大举措。
              (4)根据材料四,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这一“改变”之后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什么经济?
              (5)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8.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仁人志士是站在代表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前沿,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按其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取得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近代科学革命揭开了序幕。尤其在文艺复兴中后期,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和通过阿拉伯世界得以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优秀古典文化成果,使科学技术走出基督教的“神圣殿堂”,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支柱。
              --胡光利《文艺复兴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材料二    历史人物对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态度举例
              姓名思想、政策或观点
              甘地“回到纺车去”
              爱因斯坦“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使科学技术走出基督教的“神圣殿堂”,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支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两位人物,就他们对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态度分别予以简要评述。
            • 9.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就是确保文化多样性﹐使世界更加安全﹐而不是更不安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一贯的经验使我确信,除了真理没有其他的神。……非暴力植根于真理中,反之亦然。……我信仰世上各种伟大宗教的基本真理。……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够阅读不同信仰的法典,并以这些宗教信徒的角度来理解经典,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根基都是一致的,每种宗教都能从其他宗教中获益。
              --[印度]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绝食的确制止了首都的猖獗暴行(印度教徒对印度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屠杀).……毫无疑问,他减轻了印度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恐惧与担忧,使他们有一种相对的安全感。……在穆斯林世界中,甘地的形象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头号敌人变成了东方世界的杰出之子。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谈到了(甘地思想有)“一种为了印巴友谊而产生的新的了不起的感情愿望”。
              --[印度]克里帕拉尼《甘地》
              材料三  人们只需要打开每天的报纸就会知道,宗教分歧是当今世界一个爆炸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因素……对此的反应要么是退回我们自己的团体之中,将藩篱筑得更高;要么是将宗教因素撇在脑后。这两种策略都不能帮助我们处理宗教多样性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某种互相尊重和与不同传统和文化背景的邻居真诚对话的基础,一个我们能够由此出发,共同努力面对困扰人类的深层伦理和精神问题的基础。
              --[美]朱迪丝•博玲《中国文化朝觐:宗教多样性探索》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甘地思想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实践。
              (2)据材料二,指出甘地在穆斯林世界中形象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甘地思想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启示。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应给他们(土耳其农民)提供现代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帮助他们达到最高的
              生产效率,应该消除交通闭塞和运输不足的状况。
              鉴于我国民族资本极为缺乏的现实,为尽快振兴我国实业,我们必须利用外国资本、资源与经验,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
              -凯末尔
                  材料二 使用(英国)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
              曼彻斯特,则我们虽留下了流出去的金钱,却换去了我们的血肉,因为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很显然,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他们可以在千家万户建立古老、神圣的手摇纺织机,可以购买手摇纺纱机织出来的布。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甘地说:“我们的目标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独立。”凯末尔也曾说过:“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胜利不管多么巨大,如果不用经济的胜利加以扩大,已经取得的胜利就不可能持久,而要很快消失。”也就是说,他们有着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
              -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1)概括材料一凯末尔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概要指出甘地对待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态度及其主要依据。材料三中“一致的根本的经济发展目标”具体指什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