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是苏联第二代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季诺维耶夫则将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有条件的新经济政策”,即: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1)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赫鲁晓夫所说的 “恐惧消失了”的含义。(4分)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8分)

               

            • 2.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2分)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2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2分)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他挽救了市场经济”?(2分)这种“新模式是什么?”(2分)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采取的重大举措。(6分)

               

            • 3.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极大多数农民都经营着细小的个体经济,我们把我们拟定的共产主义社会纲领中可以实现的东西先建立起来,这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广大农民的常规,……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案采取的主要策

              略是“限额耕种”,农户自愿与政府签订市场协议,凡是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当时实行《农业调整法》时,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那些正在债务中挣扎的农场主们也不明白为何要控制种植,他们对农业调整议案也抱有戒心。

              ——《政府对农业的“哺育”——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选自《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为纠正这一错误,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的背景是什么?针对民众的“抗议”和“戒心”,你如何理解“限额耕种”的积极作用?(4分)

              (3)依据材料三从产生的原因和结果两方面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4分)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加米涅夫、季诺维耶夫等是苏联第二代领导核心,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季诺维耶夫则将新经济政策解释为“有条件的新经济政策”,即: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自己的同事赶下台。他没有抗争,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之间的关系,领导作风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难道有谁能设想,我们能向斯大林说:我们不想要他,并建议他辞职吗?那我们会死无葬身之地。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恐惧消失了,谈话可以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这是我的功绩。”

              ——王斯德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历史上也确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苏联经济向效益型和质量型的纵深发展对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提出更高要求时,它就以其僵化、专制的一面,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及戈尔巴乔夫以前的苏联其他领导人虽然也在局部领域进行过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但都由于教条主义的束缚,而只限于浅层次的调整与变革,没能触动原有经济体制的根基。结果是,传统的体制弊端非但没能得到消除,反而不断加强。

              ——向文化《世纪末的思考》

              (1)概述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分析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10分)

              (2)指出材料二中赫鲁晓夫所说的 “恐惧消失了”的含义。(4分)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又有何启示?(8分)

               

            • 5.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商业也活跃了起来。

              ——据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 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据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社会状况“改观”的表现。苏俄社会状况的改观与哪一政策的实施相关?(6分)

              (2)材料二中记者问罗斯福是否“社会主义者”的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6分)

              (3)苏俄和美国的政策调整,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与建设有何重大启示?(4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这是推行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政策?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主要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必须再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7.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词一:圣西门    主题词二:《共产党宣言》   主题词三:巴黎公社 

              主题词四:列  宁    主题词五:毛泽东    主题词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某学习小组拟对上述主题词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定一个研究课题。(3分)

               

              (2)主题词三所显示的运动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3分)

               

              (3)主题词四、五所反映的历史人物所进行的革命运动在革命发展阶段上有何相同点?(3分)在革命道路上有何不同?(4分)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 8.

              (12分)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八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君主国家。国王控制着全部国家权力,法律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财政支出无度,监狱制度黑暗,中央机构混乱,宫廷生活糜烂……这一切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第三等级同封建制度的尖锐对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的原因。(3分)

               

              (2)材料二中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有哪些设计方案?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3)据材料三,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认识(2分),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1分)

               

              (4)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你认为我们今天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1分)

               

               

            • 9.
              【题文】“标志”是我们在历史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辞海》中对“标志”的解释是:(1)记号。(2)表明、显示。如:标志着胜利的新阶段。(3)统计总体中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特征。请概括表明下面三幅图片资料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
              图片
              标   志  着 
              积 极 影 响

              1848年《共产党宣言》
               
               

              1871年巴黎公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 10. 教育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孔子讲学图


              (1)根据图和文字材料并所学,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教育和智者学派的教育产生的影响有哪些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2)在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的推动下,1905年光绪帝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