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 2. 在历史问题的探讨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曾欲研究中国与印度文化沟通之迹而考证中国留学印度之人物。吾细检诸传记,陆续搜集,……其后每读一书,遇有此者则类而录之,经数月乃得此数。吾因将此百八十馀人者稽其年代籍贯、学业成绩、经行路线等,为种种之统计,而中印往昔交通遗迹可以大明。
              --摘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  抗战爆发不久,印度各界对中国抗战提供了物资扶持与道义声援。泰戈尔就带头捐献,同时动员加尔各答的国际大学通过义演募捐用于中国抗战。连续发表谴责日本野蛮暴行、声援中国抗战的文章、诗歌、公开信,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也使日本政府对泰戈尔记恨又怕,印度还从军事上帮助中国抗战……1942年,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印度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嚣张的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后,等于把中国所有的对外陆地通道全部切断,美国建立了从印度汀江到中国昆明的“驼峰航线”,中国抗日军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中国人民也没有忘记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追求独立的正义事业,对印度的独立解放运动给予了物资上的帮助和道义上的声援
              --据江亚平《印度: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整理
                  材料三  1954年,为了促进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印度驻联合国大使梅农在日内瓦与周恩来密切沟通,协调立场。万隆会议期间,中印两国总理自始至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在几乎所有重大问题上都相互配合和支持。--摘自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在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时所运用的史料搜集方法。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政府为什么惧怕泰戈尔?印度援助中国抗日根据国际法依据是什么?简述印度的援助在军事上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20世纪五十年代中印关系的变化。知道这一时期中印关系的原则是什么?简述这一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
            • 3. 围绕研究的主题搜集历史材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流程之一。以下是某学者针对“西方的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研究搜集的材料。
              资料一
                 规则I  寻求自然事物的原因,不得超出真实并足以解释其现象者。……
                 规则II  因此,对同类的自然效果,应尽可能归之于相同的原因。……
                 规则Ⅲ物体的性质,它们既不能被增强又不能被减弱,并且属于所能做的实验中所有物体的,应被认为是物体的普遍性质。
                 因为物体的性质不能被知道,除非通过实验,且因此普遍的性质是任何与实验普遍地符合的性质;且它们不能被减少亦不能被除去。
                 规则Ⅳ在实验哲学中,由现象归纳得出的命题,在其他现象使这些命题更加精确或出现例外之前,都应被视为完全正确或基本正确的,而不管相反的假设。……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资料二
                  我们所说的启蒙运动是历经数代而逐渐形成的,起初是一种个人思想,到了18世纪年代晚期才成为一场自觉的运动。……启蒙思想家之间时常会就各种问题的答案发生分歧。但是,他们的团结使其很清楚,谁是他们共同的敌人--这就是现状以及支持 现状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基督教和教会。同样,他们也都知道他们共同面临着哪些疑问和问题。这些启蒙思想家拥有共同的理念和目标。……启蒙思想家们坚信,为了在尘世谋求更好的生活,人类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尽一切可能扩大这种掌控。正是基于这种共识,他们才团结在了一起。
              --莱斯特•克罗克《启蒙时代》
              资料三  视觉资料
                 史家解读:没有哪幅作品比英国艺术家约瑟夫•赖特所创作的《空气泵实验》更好地展现启蒙运动了。面画正中是一场实验;实验显然做成功了,因为在那个抽空了空气的密闭玻璃杯中,小鸟已奄奄一息。漆黑笼罩的环境中,实验设备发出的光照亮了每一个人,给每一个人以精神。
              --据丹尼斯•舍曼A•汤姆•格伦费尔德等著《世界文明史》
              (1)据资料一、二,哪一资料是研究相关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哪一资料是第二手资料,为什么?
              (2)据资料一,17世纪的科学研究方法出现了怎样的“革命”?这场科学革命对启蒙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资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启蒙思想家能够“团结在一起”的原因。
              (4)据资料三,分析说明《空气泵实验》是如何“更好的展现启蒙运动”的?资料一、二、三体现了“科学革命和启蒙时代”怎样的基本特征?
            • 4. 老兵的“自白”
                     二战后,当被问及“希特勒作恶到如此程度,你们这一代人为什么就不抵抗呢?”时,当时的德国老兵回答:“为什么抵抗?因为失去自由?因为建立了集中营?还是因为政府和犹太人过不去?都不会的。你看,直至‘二战’,德国的传统里还没有出现过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老百姓判断政府优劣的标准是纯物质的,去追求法国式的自由精神?对不起,德国更相信强人。希特勒从上台到发动战争,一共准备了6年。在这段时间里,德国的经济大翻身,‘一战’失去的主权被一个一个地夺回来了…….何况德国历来就有爱打架的传统。”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二战德国老兵寻访录》
              回答:
              (1)法国式的“自由精神”基本内容有哪些?简述这些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2)用具体史实佐证“德国历来就有爱打架的传统。”
              (3)老兵从什么角度分析了他们这一代人纵容“希特勒作恶”的?怎样看待其史料价值?
            • 5. 菜单中的历史
              1891年克虏伯公司驻华代表包尔宴请清廷官员的菜单

              (1)你如何看待这份菜单的史料价值。
              (2)从菜单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3)请判断包尔宴请清政府官员的原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 6. 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二:来自国外的消息本来能使苏联劳动者对他们国境之外的世界上的事态具有正确的概念,但这种消息却遭到系统的隐瞒和歪曲。我确信,他们倾向于低估,并且有时甚至过分低估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它们的生存力。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1935年)    材料三: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问全家的每一笔开销。表4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表4  贺星允老人国庆节饮食开销变化(单位:元)
              1958年1968年1978年l988年1998年2008年
              7.98(请客)3.63.0715.2290.9268.95
              材料四: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记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罗曼•罗兰的日记表明出苏联建设中的什么问题?概述该问题导致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日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 7. 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1913年,一位乡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材料二:来自国外的消息本来能使苏联劳动者对他们国境之外的世界上的事态具有正确的概念,但这种消息却遭到系统的隐瞒和歪曲。我确信,他们倾向于低估,并且有时甚至过分低估其他民族的生命力。即使资本主义的政府和制度是他们的敌人,也不能低估它们的生存力。
              --罗曼•罗兰《莫斯科日记》(1935年)    材料三:无锡市民贺星允老人记录了几十年问全家的每一笔开销。表4是她家几次国庆节的饮食开销情况:
              表4  贺星允老人国庆节饮食开销变化(单位:元)
              1958年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
              7.983.63.0715.2290.9268.95
              材料四: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
              --陈寅恪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日记作者怎样的政治态度?简要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2)罗曼•罗兰的日记表明厂苏联建设中的什么问题?概述该问题导致的消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贺星允老人家国庆开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趋势形成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日记”史料价值的认识。
            • 8. 曾侯乙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郊擂鼓墩附近,1978年,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随葬品。从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可知,曾侯乙下葬的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该墓的年代和墓主身份都很明确,为东周考古的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标尺。在这个巨大的古墓里,一共埋藏了一万五千多件随葬品,除了乐器、兵器和礼器外,还有许多生活用品,其中青铜器具就有10吨重。在青铜礼器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按照最初的规定,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国王甚至贵族也开始使用,屡屡出现僭越现象。
              材料二: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一套64件青铜编钟,它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堪称“编钟之王”。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千多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合理的金属成份配比和规范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艺上的特殊处理,使编钟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音响效果,至今仍能演奏。
              材料三:根据文献材料,东周时期随州主要为随国据有,不见有曾国的记载。由于曾侯乙墓的发现,加上随州及其邻近的襄阳、枣阳、安陆、京山以及河南新野等地,曾多次出土曾国有铭铜器,因此有人认为这里的曾国即史籍上的随国;也有人以为曾、随是两个国家,不可等同。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7期(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可以佐证周朝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像曾侯乙墓中的诸侯僭越的现象?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要破解“曾随之谜”,应该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查阅哪些文献材料?
            • 9. 文明的演进从历史来讲,现代化的涵义是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在此引领下,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演进,某校的学生社团组织同学对此进行了讨论后作了如下专题的阐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明
              某博物馆收藏有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器内铭文记载: “裘卫用玉璋与贵族矩伯换取了80朋(货币单位)的土地。这个换取手续征得了五个贵族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完成。通过这样的途径,裘卫聚敛了大量财富。裘卫家族的第三代,随葬物品享用‘五鼎八簋’.按西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
              主题二   西方社会的法治文明
              《拿破仑法典》现藏于某博物馆,以下为其中的摘录: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4条 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主题三   现代经济的两种模式
              某同学建立个人历史博物馆,收集有如下两张图片:

              主题四   中国现代的政治文明
              某博物馆陈列有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①是以玉壁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进后的图样,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图案。

              (1)依据主题一的材料,完成下列表格。
              信息内容信息分析
              土地交换在监督下完成
              土地与玉璋以朋为单位进行交换可以说明西周社会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水平不高
              可以说明西周中期已经出现僭越礼制的现象
              青铜器的铭文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2)概括主题二中条款的原则,并指出该文件的思想来源。
              (3)主题三两幅图片反映的经济模式有何不同目的?其共同手段是什么?
              (4)结合20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主题四方案②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
            • 10. 教育与社会变迁
              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时期,教育呈现出不同特点,折射出社会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最初只有英文、法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摘编自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2)同文馆是在什么运动中产生的?当时处境如何?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3)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笫一手史料;也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据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  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于1891年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草堂的命名,含有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意思。万未草堂主要讲授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旁及西方国家历史、政治,也注重体育和音乐。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康有为编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万木草堂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以及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