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武德七年(624年),唐初统治者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主要规定有: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有爵位的贵族和官吏因品级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永业田和赐田,可以自由出卖。主要原则是“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均田制在唐朝实行了一百多年,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富强,与此制度密切相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推行均田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土地收益明显上升,刺激了贵族、缙绅地主对土地、财富的贪婪追求。政治腐败在客观上又难以遏制其不法行为的发生,这就使他们以政治权势为后盾,推动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造成公私庄田逾乡跨邑、富强兼并,至有田连阡陌者,贫民无地可耕的局面。再者,明代政体是高度集权的,皇帝不仅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而且也享有全国土地的处置权,他本身就是个大地主,与皇帝关系密切的天潢贵胄、勋戚百官自然最有条件从皇帝手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从而推动明中叶贵族、缙绅地主经济蓬勃发展。
              --摘编自《明朝经济史之明中叶的土地兼并与赋役制度改革》
                  材料二  15世纪前期,在英国那些被商品货币腐蚀了的贵族地主、乡绅们早就不满足于固定地租的收入,在“羊踩过的泥巴就会变成黄金”的诱惑下,纷纷用强制手段不断圈占公有土地,进而把农民从传统的份地上驱赶出去,然后把土地集中起来,圈围成牧场。从1688年起,政府也颁布法令公开支持圈地直到1845年运动结束。圈地运动在消灭领主制和小农制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体制。据有关文献记载,耕地圈占后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很快。由于农业改良,1760一1815年英国农业产量增长50%.在耕作中开始使用人造肥料和播种机,大规模地实施土壤改良、土地轮种、农田基本建设、农具改良等措施。播种机代替撒播等等。农业发展不仅使英国首次摆脱了周期性饥荒对经济发展的困扰,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供给,而且促进了英国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社会转型时期中西封建土地制度状况及影响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繁花似锦,宋代中国科技星光灿烂。
              材料一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名家使人俭而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材料二  从这种烃济结构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兼有自耕农所有制)涌现出来的大批中小地主以及自耕农,对于土地经营与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热忱,社会生产在大力推动下快速发展,农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商品经济也有长足发展,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理学家们直追‘理’本体的思辨方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于规律的认识,‘格物致知’--‘物物有理’论则号召人们从身边的一草一木研究中了悟物理。政府对冯继升、唐福、项绾、郭洛、高超等难以计数的能工巧匠向国家进献的军械、武器、工艺等给予鼓励和奖赏。同时也继承了唐代的科枝成果。
              --冯天玲、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摘要(1)从司马谈对儒、法的两家的评论中任选-家予以评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 5. 【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自耕农、佃农增多,灾荒赈救难度、成本增大。在西周到汉唐赈贷(赈济性借贷)的理论与实施的基础上,宋代赈贷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北宋后期,以常平等仓为主要资金来源的赈贷形式,在救荒、开发水利、战争补给中都有所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宋初期,兵祸连年,江淮一带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政府用于赈贷的资金来源既有专门备荒的常平仓、义仓,也有地方的省仓,还包括军俯、中央户部资金等,南宋中后期,中央财政的日渐窘迫、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日益加刷,赈贷过程中抑配(强行摊派)之弊,赈贷不实等弊端屡见不鲜,抱有社会责任感的士绅、富民遂参与到赈贷中,“至南宋晚期,社仓遍布全国”,在各地方赈贷、救荒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黄晓巍《宋代赈贷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赈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赈贷的背景和影响。
            • 6. 材料  在古代新疆屯田垦荒发展史中,清代屯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在新疆开展的屯田活动,不仅对当时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其重大作用一直影响到新疆的近代。
                     清代在新疆最初以军屯为主,以后陆续兴办民屯、旗屯、回屯、遣屯等,为了巩固边防,稳定新疆,清王朝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认识到“屯田一事,实为安边便民,足食足兵之良法”,把屯田作为长治久安的安边定国之策。在新疆各地,清代管理各种屯田的组织机构各不相同,大致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军屯属军事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军官兼任。二是民屯属地方行政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地方官兼任。三是回屯属维吾尔族地方机关管理。各级屯官由同级伯克官(维吾尔族地方官)兼任。道光帝时期,认真吸取清代以前历代政府长期集中在南疆地区屯垦,造成新疆历史上长期南农北牧局面的教训,在南北疆掀起了继乾隆朝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高潮。光绪三年(1877),左宗棠率清军收复新疆后,随即“招集流亡,修复水利,恢复屯田”,把新疆屯田进一步推向高潮,并为清军长期戍边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新疆屯田垦荒的主要特点。
              (2)简析清代新疆屯田的历史影响。
            • 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古代就是一个以农业文明著称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哪种土地所有制形式?试分析材料二现象出现的原因。
            • 8. 人类历史上许多改革都涉及土地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有关土地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意图。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佰(阡陌),急耕战之赏,回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史记》材料三  (北魏)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
              --《魏书•食货志》(2)分别指出材料二和材料三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并说明促使后者出现的前提条件。
              材料四  农民这样地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解放农奴宣言》(1861年)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材料五  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化(1978~1990)(单位:万吨)
              粮食棉花油料糖料
              1978年30477.0216.7521.82381.8
              1980年32056.0270.7769.12911.2
              1985年37911.0414.71578.46046.8
              1990年44624.0450.81613.27214.5
              --摘编自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4)依据材料五,分析1978年以后,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促使其变化的农业制度创新。
            • 9.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  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  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材料二  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 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祁门县农作物种植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 10.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