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 2. “……作三石人以镇湔江,五石犀以厌水怪。凿离堆山以避沫水之害,穿三十六江灌溉川西南数十州县稻田,自禹治水之后,因其旧迹而疏广之。”这个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坎儿井
              D.灵渠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3年11月,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被确认为隋炀帝杨广与萧后最后的埋葬之地。但是,关于隋炀帝陵墓的命名出现了不同观点。按通例,皇帝死后下葬陵寝所在称“帝陵”,而此次专家组在认定隋炀帝和萧后最后下葬地后则使用了“帝墓”称谓。对此,专家解释说:如果是陵墓级的,应该有神道、石人、石马等,但是目前这些还没有发现,应该说它还不是皇陵等级。因为隋炀帝是亡国之君,所以虽然看上去其随葬品很精芙,但是就规格等级而言都不是詹代的最高规格,对亡国之君,唐代进这样一种礼仪,主要表明的是唐代统治者的态度。
                     很多人说炀帝是最坏的皇帝,那么,扬州人为什么要给这位口碑不好的皇帝修墓呢?“有学者认为,当时人们已认识到,扬州获得的政治文化地位离不开这位炀帝。”炀帝曾在扬州做了九年总管,对地方、对扬州的社会发展史都非常重要,可以说,在扬州地方文化的积累中,已经有潜在的‘炀帝情结’,人们正是为了纪念他,才为他修葺陵墓。“还有学者认为,隋炀帝是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大运河就是他留下的一座历史丰碑。”
                    针对材料中对隋炀帝埋葬之地的命名中“帝陵”“帝墓”的不同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4.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于是在关中地区开凿了郑国渠。西汉定都长安,关中是京师粮食的主要供给地。西汉重视开拓西北边疆,关中又是拓边的基地,肩负着提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在关中形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兴建水利的高潮,穿凿了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等大批农田水利工程。到了唐朝,由于唐都长安人口急剧增加,缺粮问题远比汉朝严重。对唐政府来说,迫切地期望增加关中粮食的产量。唐时的关中与西汉一样,形成了又一次修建水利的高潮。宋、元、明、清四代,关中的政治地位下降,政府不像汉、唐两代那样大力建设这里的水利,再加上泥沙的淤积越来越严重,关中水浇地的面积在逐渐缩小。
              --摘编自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
              依据材料,概括说明关中地区水利设施兴废的原因。
            • 5. 农业科技进步,可不断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农具、运输工具、生产性建筑设施等,从而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发展。下面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修建的郑国渠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B.马钧改进的翻车推动了农业灌溉事业的发展
              C.筒车和曲辕犁都是水田耕作工具
              D.沈括的《十二气历》以正月为岁首,有利于农事安排
            • 6. 南宋张孝祥《湖湘以竹车激水诗序》载:竹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髙则泻水”。此诗记载了下列生产工具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岁到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
              --节选自百度网
              材料三 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 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本质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该项措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中央重视水利改革发展的原因。此项文件的发布说明了什么问题?
            • 8. 2010年入夏以来,全球多处遭遇自然灾害。找出灾害频发的根源,构建常态化的灾害应对机制,这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至关重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廷上下官员喜好诌媚腐化,庸俗无为,置国计民生于不顾,……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诸河频频漫口决口,堵而复决。“防弊之法有尽,而舞弊之乃无穷”,修河官员穷尽贪污之能,承办人口偷工减料。乾嘉时水灾骤增,每年平均达100余州县,到道光朝一跃为177州县。
              (1)依据材料一,分析乾隆以来,水患日益增加的原因。
              材料二  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2)依据材料二分析1958~1965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材料三  2010年8月7日晚至8日凌晨,甘肃省南州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电力、交通、通讯中断。截至8月15如,舟曲泥石流死亡人数达到1248人,失踪496人,受伤住院治疗66人。10日上午,中央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抢险救灾各项工作。
              (3)材料三是如何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当舟曲灾情发生后,我们可以向哪一国际金融机构求援并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