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社会经济活动同经营管理形式、经济体制的变化联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皇室贵族专用物品的手工业制造继续由少府(官职)主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官吏,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掌官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入市场,一般直接供给皇室贵族消费。
              --张松《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的管理及立法》
              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明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简述造成材料二历史现象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将新拉纳克工厂工人的品行分为恶劣、怠惰、良好和优质四个等级,部门主管根据工人的表现进行考核,厂长再根据部门主管的表现对部门主管进行考核。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中和自尊心理的驱使下,表现恶劣的人逐渐减少,而表现良好的工人却不断地增多。欧文规定,无论谁认为考核不公,都可以直接向他申诉。这种无惩罚的人性化管理,在当时几乎是一个奇迹。……欧文认为,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形成良好的品行,坏的环境则使人形成不好的品行。他对当时很多资本家过分注重机器而轻视人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并通过改善设备和搞好清洁卫生等方法,为工人创造出一个尽可能舒适的工作场所。他把工人的工作时间从13~14小时缩短到10.5小时。在新拉纳克厂区,人们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的工人宿舍,工人住宅周围,树木成荫,花草成行。为了使工人的闲暇时间有正当向上的娱乐和学习,消除酗酒斗殴等不良风气,欧文专门为工人建造了供他们娱乐的地方--晚间文娱中心(工人俱乐部)。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欧文在新拉纳克工厂的社会试验。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时间历史资料
              1978年底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1979年安徽凤阳县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
              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1992年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1997年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私营企业达96万家
              1999年全国81.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建立公司制;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趋势。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 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
              《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昊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工业生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明清是民间手工业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清代正式废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业市镇44个。    
               一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1)概述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的显著变化及对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工业化)应该与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不可分割,即掌握了资金、采集原料,大规模生产,直接运销于广大市场。这一种经济与作坊工业不同,也不像因批发而云集的行商作贾(传统的商业)。工业生产提供了庞大的产量,而巨额资金的投入,则在生产的上游掌握着原料,在生产的下游占有市场。这种经济形态,在18世纪中叶成熟。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2)指出材料所说“经济形态”成熟的社会条件并比较它与“作坊工业”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大战时期和战后几年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轻工业。纺织工业,从1896年至1913年,中国的华资纺织工厂仅有16家,而1914年至1922年,民族资本所创建的纱厂达49家。面粉工业在大战期间建立的约有100家,中国由面粉输入国一跃成为面粉输出国,1915年至1921年,中国面粉平均每年出超百余万担。其他像火柴业、水泥业等也都有些发展。    随着中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生阶级——工业无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到1919年已达到200万人左右。这个数目,在整个人口中虽然还是很少的,但是他们居住很集中,是个有力量的阶级。……据不完全统计,1920年共发生罢工46次,罢工人数在五万左右。   
              ——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3)依据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说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对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补救、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到1932年,20年问,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这样的新局面体现了世界经济怎样的发展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处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下面是自《世界经济200年》、《世界千年经济史》等著作中摘编的一组资料,阅读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澳门略记》记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络绎不绝前来广州做生意,使广州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场,呈现出对外贸易一片繁盛的景象。……《早期澳门史》记载:“中国各地的产品,在这里(广州)都可以找到;来自全国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这里做着兴旺的、有利可图的生意。”
              材料二:“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4%,居世界各国的第一位……中国在世界经济史上是占着首要地位的,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州在16——19世纪初叶成为商品贸易全球化中心市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哪些特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世界贸易)增长了将近100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讲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指出:“如果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可以阻止的,那么他必须告诉大家,他有没有设想过阻止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后果。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300年来贸易发展史,谈谈你对约翰·邓宁和鲁杰罗的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现代的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指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国家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是不可能持续的。……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于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在历史性转变中抢了先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促进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主要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认为“CHINA”一词的产生与秦朝有关,因为英文中“秦”的翻译是“CHIN”。还有一种观点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在法文中,“丝”的拼写则为“CHINE”,与英文“CHINA”的发音与拼写已经非常接近,最后再从法文正式“过渡”到了现在的“CHINA”一词。而古代日本在提到笼统的中国概念时,则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
              (4)根据材料四分析“CHINA”一词的三种说法和古代日本称中国为“汉土”或“唐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