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6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上占绝对领先地位,而16世纪以后中西方科技发展则发生了逆转。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的统计表》
              年代科技发明(件)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
              公元1-400年4528621738
              公元401-1000年4532711329
              公元1001-1500年6738572943
              公元1501-1900年97539493696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其中图三所代表的古代科技对欧洲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图四所代表的古代科技开始用于军事是在何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指出当时这种新能源的应用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并分析出现上述状况的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618年,在与后金交战不利的情况下,明廷接受徐光启建议,购买西洋新型大炮,并聘请西洋铸炮师参与火炮铸造。清朝康熙年间命传教士南怀仁监制的神威大炮质量颇佳,在平定三藩和雅克萨战役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平定后,刀枪入库,造炮高潮戛然而止,自南怀仁去世后就没有再招外国人协助发展中国的火器制造业。同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对火器控制极严,1715年康熙帝严斥奏请自造子母炮的山西总兵:“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廷满足于中国火器对周边国家或某些民族的暂时优势地位,乾隆年间将英国使团炫耀实力的礼品--八门野战炮当作摆设束之高阁,未加以研究和仿造。徐光启的遗篇长期被当作经典研读,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的《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镗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指出中西火炮技术进步的共同因素以及清代中国火炮技术停滞不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火炮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造纸术西传过程一览表
              时间重大事件时间重大事件
              793年大马士革开办了造纸厂1348年法国建立造纸场
              900年造纸术传入埃及1405年由法国传入比利时
              1150年阿拉伯人渡过地中海,在西班牙的沙提瓦城建起了一座造纸厂1494年传入英国
              1189年由西班牙传入法国的耶洛城1567年传入俄国
              1276年阿拉伯人通过地中海,经西西里岛在意大利建立了造纸厂1694年由荷兰传入美国
              --根据王连科的《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编制
              材料二 18世纪之后,欧洲各国的纸张生产,逐步从手工劳动方式向机械操作过渡,改进了工艺,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翻开了造纸工业新的一章。……(但是我国在纸发明以后)1700年内一直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直到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上海成立了由美商出面经营的华章造纸厂,中国才有了第一家机器造纸厂。--王连科《造纸术从中国走向世界》
              (1)请指出材料二中一处明显的史实错误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纸术对欧洲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18世纪之后欧洲“翻开造纸工业新的一章”而中国却长期“停留在手工造纸阶段”的原因。
            • 4.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走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的经济体系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家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1)根据材料一说明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德国美因茨地区的金匠谷登堡研发了涉及印刷机的一些单独或合并铸成的“小块”和铅制的“模具”。1457年,第一本日期可考的印刷书诞生,印相甚佳。此后,许多印刷工坊开始进行大规模商业印刷:拉丁文法入门书、用方言编写的日历、赎罪券收据等。同时期,首批印刷匠的徒子徒孙,逐渐遍及欧洲,并在各地传授技艺。印刷商、书商,卖书营生,但求以更赚钱的方式经营事业。而在智识陷入危机、道德兴起论战之时,很多学者、作家替出版商校对古代经典,或改行印书、贩书,此种行为,在16世纪初影响力最强。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材料二  1769年,法国人卢索创建的“印艺社”,拥有一间全新的印刷工坊与六台印刷机,大量印书供应欧洲各地达25年之久。除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外,还创办“百科全书期刊”,并推广百科全书派的论著。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法]费夫贺、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清代,商业雕版印刷广泛传播。福建的四堡地区在17世纪后期兴起家族经营的书坊。四堡书业主要出版教育文本、实用指南手册(如礼仪指南、医药用书、风水手册等)和通俗小说等全国通行书籍。其中教育文本最畅销,它囊括了各种有助于考试的辅助资料,如朱熹注本《四书》;还有宣称对经商的读者大有用处的《信札/字辨》书。18世纪,四堡书业的销售覆盖了南方九省,他们带着识字读物和经典书籍向南部内陆和边陲日益增长的人口传播文化。
              --摘编自[美]包筠雅《中国书籍社会史:四堡书业与清代书籍文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印刷书在15世纪中后期蓬勃兴起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18世纪法国“印艺社”和中国“四堡书业”图书出版的主要差异。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他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1)亚欧非大陆其他地区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
              (2)新兴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得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
              --柏克《世界史:大时代》材料二   1853至1854年间,西方列强通过“修约”交涉,要求公使驻京,他们认为这是确立条约制度的核心环节。英国外交大臣说:“在任何与中国订的新约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这些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列强认为不使用武力,就不能使清政府就范。在清政府方面,这一问题牵涉到天朝至尊的信仰,反对最为激烈。《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仍试图把公使驻京纳入清朝传统的外交体制,甚至打算用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的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京建立使馆。
              --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15至20世纪中欧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分析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西方在“公使进京”问题上的分歧和解决手段。
              (3)结合材料一、二,以“多样性”、“对话”、“交融”为关键词,谈谈你对人类文明的认识。
            • 7.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马可‧波罗游记》令无数人对中国心向往之。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的影响。
              材料二  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末清初欧洲文明传入中国,开阔中国人的知识视野的原因,列举近代中国对西方文明两种不同的态度及并各举一项史实。
              材料三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巴黎)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用中外史实加以论证。
            • 8. 中西方科技文明的互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时,我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到欧洲,南宋时,我国的指南针技术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到了元朝,我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也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传播到欧洲(“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  徐光启(1562-1633)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公元1607年,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还建议开展分科研究,如果每个学科都设置相应的机构,那将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科学院”。
              --根据中央电视台电视片《徐光启》整理   材料三  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请回答:
              (1)试分析材料一中的“中学西传”对欧洲产生的重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是由于“历史的巧合”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4)综上所述你从东西方科技的交流与发展中得出哪些结论?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梦溪笔谈》(注:沈括的记述是非常具体翔实的,其中包括制作活字、排版、印刷等完整的工序,限于篇幅简略。)
              材料二: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修复过程中,曾发现北宋崇宁二年(1103)前后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页。不少专家以其中“杂色金刚”的“色”字倒置等为据,推断此《无量寿经》为北宋泥活字印本。
              材料三:南宋绍熙四年(1193),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1)材料二、三,对于印证材料一有什么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沈括的《梦溪笔谈》有什么历史价值?
              (3)活字印刷术的外传对西欧产生怎样的影响?
            • 10. 人类的文明从其发生之时起,就是多元的;多元之间的接触、碰撞和相互吸收是个极其漫长、复杂的过程,是各种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何)必强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统属之道也。”--郑观应(1842─1921)《易言•公法》(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说明“古代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简述中世纪西欧人“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的具体事例。
              (3)概括材料二中郑观应对世界认识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西方文明发展的主要表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