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题文】(6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成帝建始元年……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汉书·五行志》
              从现有的资料看,西汉400年间,沙尘暴的记录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
              据正史的明确记载,两晋155年间,“黄雾四塞”一类异常天气的记载就有8次之多,平均19.37年一次。……唐代289年间,沙尘暴共25次,平均11.56年一次。
              ——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图中的箭头和弧形虚线表示农耕活动扩展的方向和范围。地图摘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依据材料一图文资料,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沙尘暴发生的趋势以及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7分)

              河西走廊在绿洲历史时期水草丰美,是来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在这个地区进行屯垦,政府为保护道路畅通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等郡。唐代在此地置凉州(武威)、甘州(张掖)、瓜州(安西东南)、沙州(敦煌)。故《资治通鉴》称这里是“闾阎(民居)相望,桑麻翳野。”但唐宋以后,由于滥伐山林和战争摧残,植被受到极大破坏。元明清时期,大量人口在此地垦殖,再加上干旱少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风沙横行,许多绿洲最终成为沙地。随着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的恶化,它的经济地位大大下降。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图文资料,分析河西走廊在唐宋前后历史地位的变化及原因。(9分)举例说明该地区在汉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4分)
            • 2.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赦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后来的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重大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如何评价?
              (3)材料三中的观点是谁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出现的主要原因。
            • 3.
              【题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而促(短促)。
              ——柳宗元《封建论》中引述的观点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综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 4.
              【题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历代中央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都作了不懈努力。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括中国古代三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史实。
              (2)举例说明秦、隋、元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后,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开创性政治举措。
              (3)分析元明清三朝历经六百多年统一局面的历史必然原因。这时期出现哪些威胁这种局面的问题?各举一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 5.
              【题文】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的史实,评述以上观点。
            • 6.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摘自《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四:“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5)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 7.
              【题文】四位古代诗人写的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
              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宗元鼎:“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请回答:
              (1)诗中“锦帆未落干戈起”和“禹功”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2)在四位咏史诗人中,你认为哪一位诗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最恰当,为什么?
              (3)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我国的南北交通,它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
            • 8.
              【题文】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
              (3)说说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 9.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生变,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以王候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水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魏徽以为:“突阙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藩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阙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普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请回答:(1)上述材料中,窦静与魏微在对待“降唐者”的安置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其理由分别是什么?
              (2)温彦搏与上述人物的主张又有什么不同?其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句)
              (3)对于上述人物对待少数民族问题的不同主张应如何正确评价?
            • 10.
              【题文】结合史实分析汉唐前期出现社会经济繁荣的共同原因。并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