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说话”(讲故事)是宋代的文学形式。《陆游集•剑南诗稿》中有载:“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说明宋代文学(  )
              A.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B.集中表现农村生活
              C.内容凸显历史故事
              D.世俗化的趋势加强
            • 2. 元曲原本来自“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清朝编撰《四库全书》把元曲斥于之外。元曲的这种遭遇主要是因为(  )
              A.元曲语言过于通俗自由
              B.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
              C.杂剧过于揭露黑暗现实
              D.清政府实行的文化高压
            • 3. 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即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由此可知,“六一居士”的取号(  )
              A.表明住地和志趣
              B.是在发思古之幽情
              C.抒发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D.意在炫耀个人的才学
            • 4. 宋代的历史上,有许多看似矛盾的现象,存在着广阔的认识空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8至13世纪的经济发展确实也推动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当时出现的  社会类型蕴含了许多现代都市文明的特点并且一直持续到19世纪,故我们不妨称之为前  现代社会。……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  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  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材料四 钱钟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数得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代表了中国在19世纪前的最高发展水平”的观点?说明理由。
              (2)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 5. 科举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缓行而出,喜谓侍臣日。“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王定保《唐掂言》       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构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
              -摘编自傅东成《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元代科举的规模与地位不能同两宋相比,总的说来,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这虽然是元代蒙古统治者文化低落的反映,但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况又促成了元代文学艺术形成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优点。
                     材料三  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2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部分试题:
                     (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
                     (二)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三)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盒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摘自互联网
                     材料四……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谣却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进士科的设立对唐代的影响。
              (2)材料二学者认为元代科举制的状况与当时文学艺术的发展有何关系?元代文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或优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试题内容折射出清末科举注重选拔怎样的新式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型人才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科举制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 6. 据宋代笔记《醉翁谈录》记载“柳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所至,(人)爱其有词名,能移商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人)多以金、物资给之。”由此反映出宋代(  )
              A.词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B.宋词颇受市民阶层的喜爱
              C.市民的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文学艺术呈现产业化趋势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丸篇……
              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日: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上、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 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材料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材料三、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

              材料四、“嫦娥二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X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日电《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位作者所属的诗词流派。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