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 (科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书(即按照要求作好书法字),有明算。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曰书,楷法遒美……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新唐书·选举志》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朝)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 “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李斯提出了怎样的建议?秦始皇在“初兼天下”的情况下采纳这一建议有何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举出三位唐代“楷法遒美”的著名书法家,唐朝以“明书”和“楷法遒美”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和选才标准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明朝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社会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 (科举)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书(即按照要求作好书法字),有明算。凡择人之法有四:……三日书,楷法遒美……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新唐书·选举志》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朝)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话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李斯提出了怎样的建议?秦始皇在“初兼天下”的情况下采纳这一建议有何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举出三位唐代“楷法遒美”的著名书法家,唐朝以“明书”和“楷法遒美”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和选才标准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说明明朝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社会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然则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三 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 明清时期,追求抒情与写意风格的文人画成就突出。


              元代王冕的《墨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二中,都提出了“天下”这一命题,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的提出有何进步意义?顾炎武是如何界定“亡国”与“亡天下”这一概念的?在“保国”和“保天下”中百姓的责任有何不同?材料二中的一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哪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说明明清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特点。观察材料四,说明文人画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新变化的经济背景。并说明经济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音慧,意为小棺材)。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


                材料三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唐代 宋代 明代 51人 267人 36000人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陈独秀尖锐地指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李大钊发表文章指出,孔子是“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依据材料一回答,人们(南北朝时期)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说明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烈女节妇”唐代少而宋朝至明清增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四说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如何评价儒家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