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汉宣帝诏:“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影响汉朝形成该刑法原则的主要因素是
              [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 2. 《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

              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
            • 3.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 4. 西汉前期,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扎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下列对此段话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B、当时阶级矛盾已空前尖锐  
              C、主张强化文化专制主义    
              D、西汉初期各学派仍很活跃
            • 5.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提出这一观点是依据董仲舒提出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存天理、灭人欲”
              C.“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6. 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韩非子
            • 7. 《国语·周语》记载了(周大夫)伯阳父的一段话:“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对这段史料的理解和评述较为恰当的是
              [     ]

              A.天行有常,客观可信
              B.以德配天,真实可信
              C.天意难违,不得不信
              D.天人感应,不足为信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第三册《周易程氏传》

              材料三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李贽《焚书》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4分)

              (2)材料二宣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何在?(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4)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1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