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 2.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公元前134年五月的一天,汉武帝亲自召见董仲舒。他对董仲舒的征问一共有三次,董仲舒连上对策三篇对汉武帝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汉武帝听了“天人三策”,大为兴奋,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朝统治的指导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请问答: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是什么?有何特点?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3:“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董仲舒新儒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忠孝”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可借鉴其积极的一面。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之制,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义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感偶语诗书者弃。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同罪。今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种树之书。若有欲学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决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主张导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事件产生了什么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二之主张,汉武帝实行了什么文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材料之主张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决定西汉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因素不包括:
            [     ]

            A.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B.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对西汉稳定产生威胁
            C.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 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     ]

            A、用政治上的统一来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互为表里
            C、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D、两者互不相干
          • 7.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     ]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
          • 8.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
            D、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 9. 现代意义上的博士是最高一级的学位,而西汉的“博士”则是指
            [     ]

            A、汉武帝时设立的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文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 10. 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都是
            [     ]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