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出,冷战结束后,相对简单的两关系已为多极、多文明的远为复杂的关系所取代。下面示意图是其对未来部分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
              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其中一组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对其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并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从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专制制度,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一家之后,思想开始 受到禁锢,难以出现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自由的家争鸣“,但文化学术也还有一定的 发展空间。中国农耕文明达到的高度和精致程度为世界之最,适应这一文明的专制皇朝制度 也设计周到、高度成熟。所以凭武力征服中原的游牧民族都在文化和制度上被汉化。又由于 地理的特点,可以长期封闭,“六合之外,姑存不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中国是唯一 未中断的文明古国,原因在此。
              --资中筠《士人风骨: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 
                     材料二   14一16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比较表
              人物代表作基本主张
              李贽
              (1527-1602)
              《藏书》指斥那在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 多恶也“:否定孔子权成,提出是非无定论;反对封建 禁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薄伽丘
              (1313-1375)
              《十日谈》批判天主教的黑暗和腐朽;认为僧侶是道貌岸然的伪君
              子;反对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扼杀,主张“幸福在人
              --搞编自谭文芳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枓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贽和薄伽丘思想的共同之处,并分别说明当时东 西方思想产生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认识。
            • 3. 开放、交流、合作、互利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南方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
              30种。“南海一号”还出水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摘自《“南海一号”文物揭秘》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哥孛罗(注:即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哥孛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Laws)和制度(Institutions),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经济条件。
              (2)材料二中“南海一号”出水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切实?说明你的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谋求发展上你有何认识?
            • 4. 中国在唐代就有关于犹太人的记录.在清代犹太人的教堂里,可以看到下面这样的对联:“自女蜗嬗化以来西竺钟灵求生天生地生人之本,由阿罗开宗而后中华衍教得学儒学释学道之全.”这体现出(  )
              A.中华文化对外来的宗教具有宽容性
              B.外来弱小文化依附于中华文化存在
              C.中华文化与犹太文化既同源又同质
              D.犹太人是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
            • 5. 中历:中华文明的时间序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每年由中原朝廷颁赐历书供各国和各地区使用,或授权有些国家或地区据此编出各自的代用历书,此即所谓的“颁正朔”或“奉正朔”,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朱元璋登基伊始,也遣使于周边各国,要求朝贡,给予册封,并颁赐《大统历》,以重整东亚世界的时空秩序。《明实录》中,差不多每年都记载了颁赐《大统历》于各国之事。
              朝鲜半岛上自古即用中国历法。新罗自674年起采用唐新历,宪德王时采用唐《宣明历》,一直用到高丽忠宣王时。朝鲜王朝历奉明、清正朔,先后用明《大统历》、清《时宪历》。
              日本从7世纪至17世纪末的千余年间,先后采用了中国的《元嘉历》《仪凤历》《大衍历》《五纪历》《宣明历》.尤其是《宣明历》,一用就是八百余年。
              越南历史上虽然常用自己所造的历法,如陈朝的《协纪历》、胡朝的《顺天历》、黎朝的《万全历》、阮朝的《协纪历》等,其实它们都源自中国历法,只不过换了个名称而已。有时连自己可以编撰的历本,也要每年等待中国的颁赐。这样就省了自己编撰、印制的麻烦,同时也表示一种外交上的臣服姿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B7版《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 6. “古典文明”时期的中国汉朝、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投入很多资源开辟道路、修建桥梁、改善交通,这个时期形成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交通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控制本国广阔的疆域
              B.提高行政与军事能力
              C.促进各地文化的交流
              D.适应大规模经济贸易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古希腊城邦时代起,欧亚的滨海贸易就已经展开。……但在公元2 世纪前,中国与罗马没有直接的贸易关系。据《后汉书》记载,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当时的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中国的河西走廊,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到中亚、西亚,一直到罗马。这条商路3世纪初中断后。东西方贸易主要靠海路。4-5世纪,由于日耳曼人对西罗马帝国的侵扰和中国的割据和混战,东西方贸易因此受到严重影响552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宣布丝绸有帝国官营。之后,东西方贸易又趋于繁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商品除了丝绸还有大量瓷器,大量黄金从西方向东方流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把西欧也卷入东西方贸易中来,地中海城市国家大发战争财,商品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而在东方,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国,保障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更加安全,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14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迫使欧洲开始寻求东方的新商路。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840年以前,中国贸易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展开,很长时间内都是以中国为主导的,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在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在19世纪大多数的年头里,占据进出口贸易货值绝对多数的,出口是茶叶,进口是鸦片,这两种商品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中国,并使中国深受卷入经济全球化的漩涡。19世纪晚期,中国的茶叶出口逐渐出现危机,尤其是印度、锡兰产的茶叶在英国市场上战胜了中国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锡兰茶叶生产模式的优越性所致;大种植园和机器加工的生产方式,不但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质量。
              --摘编自黄敬斌《19世纪中西贸易的关键细节》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贸易的特点、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19世纪的中西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 8.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碰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原因。
                  材料二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2)依据材料二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3)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表现是什么?
            • 9. 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动力。
                 材料一   中国发展模式的价值内容,源于延续几千年的政治传统。这种传统达到西方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一是历史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非欧洲那样由封建领主或教会掌握;二是高度的行政管理体制,官员由公正、普遍的考试制度选拔,而非西方或中东那样由世袭或门第操纵;三是政治对人民负责,体现“民本主义”。--俞邃《关于“中国模式”之我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政治传统的特点。
                  材料二   钱乘旦对英国有这样一段精彩的阐述:它留下的遗产是不可计量的,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英国是如何开创现代文明的。(3分)
                  材料三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美国民主政治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从美国的民主政治可以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何亚华《以美国民主宪政为例看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美国的民主政治”中怎样看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现实意义”。 (4分)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
              (4)“……在碰撞与同化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材料五  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概括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0/40

            进入组卷